方艺华目光锐利地看向江雪珑:“我把投票权给你,你能让TVB赚多少?”
江雪珑不慌不忙,从包里取出三份文件,依次排开。
“第一本账:内容变现。
新秀歌唱大赛期间《花漾少女》改版为「新秀特刊」,全程跟踪报道选手独家新闻,包括不限于独家访问和写真拍摄,每期新秀榜第一名的选手成为下一期封面人物,进一步带动销量。特刊销售利润,《花漾少女》与TVB五五分。
第二本账:广告分成。
TVB新秀歌唱大赛的冠名品牌拥有《花漾少女》选票冠名权,每售出一本杂志,由品牌方结算广告费2港币,《花漾少女》与TVB五五分。
第三本账:粉丝经济。
新秀歌唱大赛期间,选手的周边产品由《花漾少女》全权负责设计、生产、销售,TVB提供选手参与宣传与粉丝互动,带动周边产品销量。周边产品销售利润,《花漾少女》与TVB五五分。”
她将策划案翻到利润公式的一页,指着标红的粗体数字铿锵有力:“单凭《花漾少女》目前的销售数据,TVB什么都不用做,每期固定收入一百万,这还没算周边产品的收益。何况我有信心,当《花漾少女》与TVB达成战略合作之后,销量可以翻三倍!”
江雪珑站起身,直视对面的四位甲方。
“这不是利润分账,是我们共同打造一条造星生态产业链,它会成为这个时代的造星模板!
——TVB出星,《花漾少女》造梦,粉丝亲手书写偶像命运,三方共赢!
这不仅仅是一档综艺节目,这是一场造星革命!”
听完江雪珑的汇报,方艺华强压着内心的惊讶,面上一直维持着淡淡的表情。
客观来说,这个合作方案非常成熟,既发挥了《花漾少女》的内容制作和渠道优势,又充分结合TVB的艺人资源和宣传平台,同时通过清晰的利润分配机制确保双方利益。
特刊+冠名+周边三管齐下,TVB躺着赚钱,花漾少女影响力还能翻倍。
最重要的是她提出五五分账的慷慨态度,这是很多商人达不到的格局。
《花漾少女》目前的销量为35万本,每本利润按4港币算,总利润就是140万,与TVB五五分账后,总利润为70万。每本冠名费2港币,总利润是70万,与TVB五五分账后,总利润是35万。合作前总利润140万,合作后总利润105万,收益反倒降低了。
表面上看《花漾少女》这个提案似乎在花钱赚吆喝,实际上是江雪珑「以退为进」,把收益与TVB公平捆绑,那TVB就不得不卖力宣传,这件事就不会变成《花漾少女》单打独斗,从而达到1+1>2的效果。同时,这个分账比也证明了江雪珑有让销量翻倍的信心。
她不得不承认,江雪珑是有些「商业鬼才」的机灵劲儿的,媒体宣扬的「江雪珑经济效应」倒不是夸夸其谈。
会议室里,江雪珑的声音落地,空气凝固了三秒。
梁嘉辉的钢笔尖在纸上洇开一滴墨。他抬头时镜片反着光,嘴角却压不住上扬。
方艺华的指尖停在文件尾页的利润公式上,鲜红指甲轻轻刮过那个“翻三倍”的标红数字。她忽然合上文件夹,抬眸时眼尾浮起一丝几不可见的笑纹:“阿珑,你知不知道TVB去年全台综艺部的总利润是多少?”
没等回答,她自己揭开谜底:“一千八百万。”她手中的钢笔头轻轻点着策划案,“你这一张嘴,就要给我挣回半年KPI?”
江雪珑瞪大双眼,提醒道:“方总,我们《花漾少女》不是月刊,是半月刊。如果你们节目要做3个月,那我们就可以出6期杂志。”她狡黠一笑,“巧了,刚好就是您去年一整年的KPI呢~”
陈庆翔突然拍桌大笑,震得茶杯晃出茶水:“好一个「造星产业链」!”他抓起计算器噼里啪啦按着,“要是真能每期赚三百万,我就把你们杂志供起来!”
江雪珑连忙阻止他:“陈总,供起来就不必了!”她又看向方艺华,“不过,要是咱们这次合作愉快,希望今后能跟TVB有更加「紧密」的综艺合作关系。”
方艺华微微眯起眼:“哦?阿珑指的是你个人呢,还是《花漾少女》?”
江雪珑眨眨眼,笑道:“其实方总知道的。都一样,不是吗?”
她早就瞄上TVB综艺这块未经挖掘的金矿了。
TVB现在的核心盈利支柱是电视剧——由自制剧带动的广告收入,和通过海外发行获取版权收益。
而TVB的综艺节目还处在低开发阶段——制作成本低,主要功能是填充非黄金时段,广告价值远不及电视剧。
实际上,综艺是一种「轻资产运营」电视内容——制作周期比剧集短30%,拍摄成本比剧集低60%,且能快速响应社会情绪,提升广告溢价。
这次新秀歌唱大赛改制就是一个很好的实验机会,若是方艺华发现制作一档综艺的收益堪比综艺部以往全年的收益,那还不疯了似的把资源倾斜到综艺节目开发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