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阴阳调和的晨光之路
七天后,陆阳坐在岐仁堂的竹椅上,手里捧着《小王子》,面色已红润许多。岐大夫搭完脉,欣慰地说:"尺脉渐起,细数变缓,这是肾气渐充的好兆头。《小儿药证直诀》说'小儿纯阳,无烦益火',但纯阳并非火气旺盛,而是生机蓬勃,若误用寒凉,反折生机。"
陆太太递上保温杯:"按您说的,现在早晚喝小米粥加山药,中午吃清蒸鱼,孩子说胃口越来越好。"
岐大夫点点头:"《脾胃论》强调'食养尽之',小米色黄入脾,山药'健脾益胃,补肾涩精',正是平补之品。对了,以后别再让孩子熬夜刷题了——《内经》说'卧则血归于肝',熬夜最伤肝血,肝木克脾土,脾胃怎么能好?"
陆阳突然指着诊室墙上的《黄帝内经》插画:"岐大夫,您说我的热像蜡烛油快没了,火苗却特别大,现在火苗变小了,是不是油又多了?"
岐大夫哈哈大笑:"聪明!这就叫'阳生阴长',脾胃阳气恢复了,阴液自然能跟上。就像《金匮要略》里的肾气丸,看似补阳,实则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互根互生。"
说到这里,他从药柜取出逍遥散的药包:"晚上这服药,用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就像给久旱的树苗松土浇水,肝气条达了,脾胃才能不受欺负。记住,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疏肝也是健脾的一部分。"
五、医案背后的时代叩问
月明星稀时,岐大夫在诊疗笔记中写道:
"治陆郎之证,关键在辨'真寒假热'。世人见发热辄用寒凉,却不知《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乃正治,更有'甚者从之'之反治。本案误用白虎汤,犹若'操刀伐树',伤脾阳而助阴火,致成'虚火浮越'之候。东垣'甘温除热'法,实乃'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妙用。"
"观今之小儿,多困于课业,少于动卧,又嗜食生冷,好饮冰浆,恰似'久坐伤肉,久视伤血',暗合《脾胃论》'形体劳役则脾病'之训。治当遵'治未病'之旨,未病时调饮食、适寒温,既病则辨阴阳、调脾胃,勿使偏寒偏热伤了中和之气。"
搁笔时,窗外传来孩童的笑声。岐大夫望着药柜上的"四君子汤"药牌,忽然想起《本草经集注》里的话:"夫学道之人,贵为药精,将欲养性,当先服饵。"在这个追求"快速退热"的时代,或许中医的慢哲学,才是真正的养性之道。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岐大夫的悬壶故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