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从公文包掏出笔记本:"按您说的,我现在早餐吃小米粥加山药,午餐吃清蒸鲈鱼,晚餐喝南瓜粥,还买了艾灸盒每天灸足三里。您看这样对吗?"
"非常好!"岐大夫指着墙上的《黄帝内经》插画,"《经》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您之前熬夜加班、三餐不定,等于天天在拆脾胃的墙。现在按时吃饭、早睡早起,就是最好的补药。"
说到这里,他调整了处方:"前方去阿胶,加白术、茯苓。《本草经集注》说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脾胃虚弱久了,必有湿浊,现在要加强健脾祛湿,巩固堤防。"
陈立忽然感慨:"以前总觉得中医慢,现在才知道,慢病就得慢调。就像盖大楼,地基打稳了,楼才能盖高。"
岐大夫点点头:"您说得对。《金匮要略》治虚劳,讲究'缓中补虚',慢病如抽丝,急不得。对了,以后少喝冰镇啤酒,那东西就像往脾胃里浇冰水,再强的火也得灭。"
五、医案背后的都市反思
月上柳梢时,岐大夫在诊疗日志中写道:
"治陈君之证,关键在辨'远血'与'近血'。《景岳全书》云:'血在便前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大肠,或在肛门;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胃。'本案先便后血,血色淡暗,显属脾虚失统。前医泥于'便血属热'之论,误用苦寒,反伤脾阳,致成'寒凝血失'之候。"
"观今之都市人,多因压力大、饮食不节、贪凉饮冷致脾胃受伤。《脾胃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训,实为现代病之警钟。本案用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加阿胶、荆芥炭止血治标,醋炒入肝以调气血,体现'治血先治气,治气先治脾'之整体观。"
搁笔时,窗外的写字楼依然灯火通明。岐大夫望着陈立离去的背影,想起《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教诲。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或许慢下来护好脾胃,才是真正的养生智慧。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岐大夫的悬壶故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