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听得入了神,之前她总觉得自己年轻,扛一扛就过去了,没想到身体的“防御系统”和脾胃这么相关。“那岐大夫,我该怎么调呢?是不是得吃点补药?”
“补是对的,但怎么补有讲究。”岐大夫放下笔,展示刚刚写下的方子,“我给你用的是李东垣先生的‘补中益气汤’加减。这个方子可不简单,它是从《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理论来的,专门调治‘脾胃气虚、清阳不升’的病症。”
他指着方子里的药名,逐一解释:“黄芪是君药,用了15克,这味药就像卫气的‘大将军’,能大补元气、固表止汗,《本草纲目》说它‘补诸虚不足,壮脾胃’;党参和白术是臣药,党参12克健脾益气,白术10克燥湿健脾,这两味药就是给‘粮仓’补充粮草,增强脾胃运化能力;当归6克养血活血,因为气和血是相互依存的,补血能助气;升麻3克、柴胡3克是佐药,这两味药很有意思,就像给清阳之气装了‘升降机’,能把脾胃运化的清气提升到体表,《脾胃论》里说它们‘引清气上升’;陈皮6克理气和中,防止补药太滋腻;炙甘草5克调和诸药,兼能健脾。”
“咦,怎么没有解表的药呢?”林薇看着方子,上面没有常见的薄荷、桂枝之类。
“问得好。”岐大夫赞许地点点头,“这就是中医‘治病求本’的道理。你现在的根本问题是卫气不足、脾胃虚弱,就像城墙不固,光赶跑外面的贼是没用的,得先把城墙修好,士兵吃饱饭。补中益气汤看似在补,实则是通过补益脾胃、升发清阳,让卫气自己强壮起来,等卫气充实了,肌腠固密,风邪自然就被‘拒之门外’了。这就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就像打仗,有的时候一味进攻不如先稳固后方。你看东垣先生在《脾胃论》里讲‘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你的病就是典型的脾胃虚弱导致元气不足,进而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所以治疗上必须‘补中兼发’,补的是脾胃元气,发的是清阳之气,这样正气足了,表邪自己就散了,这比单纯用解表药更根本。”
林薇听得连连点头,之前的疑惑渐渐解开:“原来是这样,怪不得我吃感冒药没用,反而更累了,可能就是伤了正气。那这个药怎么吃呢?”
“我给你开三剂,每天一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记住要用文火慢煎,让药性充分释放。”岐大夫一边叮嘱,一边拿起桌上的竹制药戥子,开始称药,“服药期间,要忌生冷、油腻、辛辣,咖啡先停停,尽量在十一点前睡,让脾胃得到休息。”
看着岐大夫熟练地称量、分包药材,林薇忍不住问:“岐大夫,我这病多久能好啊?明天还有个重要的会,能不能快点见效?”
岐大夫把包好的药递给她,笑着说:“中医治病就像春雨润物,讲究循序渐进。不过你这病病机明确,方药对症,估计一剂就能见效。《内经》说‘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只要辨证准确,方药得当,效果有时也很快。你先吃一剂看看,明天告诉我情况。”
林薇将信将疑地付了诊金,拎着药包走出岐仁堂。夜风吹过老巷,带着药香和一丝凉意,她裹紧了外套,心里却多了几分踏实。
第二天中午,林薇给岐大夫发来了微信:“岐大夫,太神奇了!我昨晚煎了药,喝完没多久就觉得身上暖乎乎的,出了点细汗,不像之前那样怕风了。今早起来鼻塞好多了,能闻到牙膏味了,身上的刺痛感也轻了,整个人没那么乏了!真是太感谢您了!”
岐大夫看着手机屏幕,捋须微笑,回复道:“效不更方,继续把剩下的药喝完,然后注意调养脾胃,别再‘透支’粮仓了。卫气这道‘风墙’,还得靠你自己慢慢筑牢啊。”
【医理阐释】
本案中,岐大夫的诊治思路严格遵循中医经典理论:
1. 病因病机:
? 患者长期熬夜、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水谷精微运化不足→卫气生成无源(《灵枢·营卫生会》:“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 卫气不固→腠理疏松→风邪乘虚入侵(《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正邪交争于肌表→鼻塞、身痛;气血运行不畅→刺痛;卫外不固→自汗、怕风
2. 辨证要点:
? 脉浮虚:提示病在表但正气不足
? 舌质淡、苔薄白:脾胃气虚之象
? 怕风、自汗、周身乏力:卫气不固的典型表现
? 病史与生活习惯:长期劳倦伤脾,为病机根本
3. 治法依据:
? “治病求本”:针对脾胃虚弱、卫气不固的根本,而非单纯解表散邪
? “劳者温之,损者益之”(《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适用于劳倦损伤所致的虚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