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仁堂夜话:七旬阿婆胁下疮,一剂脾方解千愁——岐大夫妙用古方调现代都市病
一、霓虹灯下的老火靓汤
申城市井的暮色总带着股黏腻的暖。岐仁堂的铜葫芦幌子在路灯下晃着微光,药香混着隔壁茶餐厅的菠萝油味,倒也成了这片老街区独特的气息。晚上七点,正要关店门的岐大夫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叫住。
“岐大夫,您可千万别关门!我妈她……她又疼得直打滚了!”冲进店的是拎着名牌包的林女士,高跟鞋在青砖地上敲出慌乱的鼓点。她身后跟着的老太太裹着真丝披肩,眉头紧锁,右手总不自觉地按着左胁下,额角沁着细汗。
“林阿姨,上次不是说大便顺了吗?怎么又不舒服了?”岐大夫扶着老太太在红木诊床上坐下,指尖先搭在她腕脉上。脉象沉滑,重按无力,舌苔白腻得像铺了层水滑的猪油。
“顺是顺了呀!”林女士把名牌包往桌上一放,叹了口气,“您说老年人便秘伤脾胃,我就听您的话停了那些泻药。可我妈总说肚子胀,我想着得补补,就托人从香港带了上等的燕窝,每天早上炖了加鲜牛乳,怕营养不够,还特意加了勺阿胶膏。您别说,吃了半个月,大便真跟年轻时一样顺溜,我还挺得意呢……”
老太太插了句,声音带着疼后的沙哑:“就是从上周开始,左胁下这儿先是发胀,后来就鼓起个包,摸上去又硬又烫,晚上疼得睡不着。小林非说是什么‘脂肪瘤’,要带我去医院切片,我怕动刀子,想着先找您看看。”
岐大夫没接话,掀开老太太左胁下的衣服。只见皮肤表面微红,触之有鸡蛋大小的硬结,皮温略高,按压时老太太疼得倒吸凉气。他又问:“最近胃口怎么样?喝水多吗?小便颜色深不深?”
“胃口时好时坏,看见油腻的就想吐。水喝得不少,可小便总是又少又黄。”老太太说完,自己也嘀咕,“怪了,以前吃燕窝牛乳,人看着滋润,怎么反而添了这毛病?”
岐大夫走到药柜前,指尖划过“陈皮”“茯苓”的标签,忽然问:“林阿姨,您还记得去岁冬至,我给您开的膏方吗?当时就说您脾湿重,忌用滋腻之品。怎么今年反而用起燕窝牛乳加阿胶了?”
林女士脸一红:“这不看广告说‘一勺阿胶十碗汤’嘛,想着我妈七十多了,得补补精血。再说现在谁家老人不讲究保养?隔壁张阿姨天天喝破壁灵芝孢子粉,李叔吃着海参肽,我妈要不吃点好的,怕被比下去……”
窗外的霓虹灯映在药柜的玻璃上,把“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匾额照得忽明忽暗。岐大夫摇摇头,从书架上抽出本线装书,封面写着《丹溪心法》:“您瞧,六百年前的朱丹溪先生就遇见过一模一样的事。他母亲七十岁时大便干结,他用新牛乳、猪脂和糜粥调养,起初大便通畅,却因长期滋腻,次年夏天胁下生疮,痛苦不堪。”
二、脾土壅滞生痰饮:岐大夫拆解现代“富贵病”
“牛乳、燕窝、阿胶,这些东西好比什么?”岐大夫合上书,给老太太倒了杯温热的陈皮水,“好比往潮湿的土地上浇黄油。您看这梅雨季,院子里的泥地本就湿滑,再泼上油脂,是不是又黏又堵?”
林女士愣住了:“可这些都是补品啊!电视里说老年人阴虚,要滋阴润燥……”
“此阴虚非彼阴虚。”岐大夫取过纸笔,画了个简易的脾胃运化图,“《黄帝内经》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老年人脾胃功能本就像用久的磨盘,运化力弱。燕窝阿胶虽能补阴,却属‘阴柔之品’,就像湿重的黏土,堆在磨盘里只会越磨越堵。您母亲脉沉滑、舌苔腻、小便短少,正是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饮的表现。”
他指着老太太胁下的硬结:“这里是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金匮要略》说‘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您长期用滋腻之品,脾土壅滞,痰饮内生,阻滞少阳经气,郁而化热,所以结成这痛疮。这不是什么‘脂肪瘤’,而是中医说的‘痰核’,根源在脾胃不运。”
老太太抿了口陈皮水,眉头舒展些:“怪不得我总觉得嗓子里有痰,早上起来口苦得很。以前年轻时候,吃再多红烧肉也没事,现在喝口牛奶都觉得堵心。”
“这就是《脾胃论》里讲的‘年老之人,脾胃虚衰’。”岐大夫站起身,在药柜间穿梭,“现代人保养常犯两个错:要么像您这样,不分体质瞎补,以为贵的就是好的;要么学年轻人吃沙拉轻断食,以为清淡就是养生。却忘了《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根本。”
他抓起一把白术,放在林女士手心:“您看这白术,色黄入脾,性温而燥,就像给潮湿的磨盘生起一盆小火。再配人参,不是大补元气,而是取其‘甘温除热’之意,助脾土运化。朱丹溪当年给母亲调治,就是以人参、白术为君,佐以陈皮、茯苓理气化痰,牛膝、白芍引血下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