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王秀莲提着一篮刚出锅的红糖包子冲进岐仁堂,脸上的黧黑竟退了大半,虽然还有点黄,但总算透出点血色了。
"岐大夫!神了!"她笑得眼睛眯成缝,"喝了头剂药,当天中午就觉得胸口没那么堵了,晚上能吃下一碗热粥。今早照镜子,发现嘴唇周围那圈黑淡了好多!您看我这舌头......"
岐大夫看了看她的舌头,舌苔已经薄了不少,齿痕也浅了。"药还得接着喝,再喝三天,把脾胃的阳气固牢。"他拿起一枚大枣在手里掂量,"记住了,以后再忙也要按时吃饭,忧思过度的时候,就想想咱们灶台要烧干柴,别老往里头塞湿草。"
王秀莲连连点头,往小石头手里塞了个热包子:"都怪我以前不懂,以为饿两顿没事,愁点事也不打紧。现在才知道,这脾胃就跟家里的顶梁柱似的,要是垮了,整个人都跟着塌了。"
【第五章:岐大夫的"灶台哲学"】
傍晚收摊时,小石头捧着《脾胃论》啃,突然抬头问:"师父,今天那个方子里的升麻、葛根,都是升阳的药,为啥还要用防风呢?"
岐大夫正在封药罐,闻言笑道:"你看这防风的名字,就知道它能把风邪挡住。但它还有个本事,能把脾胃里的郁气散出去。就像灶台闷久了,得打开窗户透透气,不然柴火怎么也烧不旺。"
他指着药柜上的《黄帝内经》批注:"李东垣先生说'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足了,人才能少生病。你看王秀莲,就是忧思伤了脾,饮食又伤了胃,导致元气不足,肾水才会上泛。这时候光补不行,得先把堵住的气理顺,再把阳气升起来,最后把脾胃的正气补牢,这叫'顺气冲和'。"
窗外传来隔壁包子铺的吆喝声,王秀莲正忙着给客人装包子,声音洪亮了不少。岐大夫望着那片暖黄的灯光,对小石头说:"行医就像看灶台,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添柴,什么时候该通风,什么时候该防着水漫出来。人身上的阴阳五行,跟咱们过日子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小石头似懂非懂地点头,低头在笔记本上写道:"忧思如湿柴,饮食似生米,脾胃灶台需常暖,阳气升时百病消。"
岐仁堂的铜铃在晚风中轻响,混着远处包子铺飘来的麦香,把这个关于脾胃的故事,悄悄揉进了小镇的暮色里。而那些写在古籍里的医理,也在寻常百姓的灶台边,化作了最朴实的养生智慧。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岐大夫的悬壶故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