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对!”高鸣轩连连点头,“冬天得穿两条棉裤,夏天空调房里都得盖着毯子,脚底板跟冰块似的。”
“这就是寒湿瘀阻,阳气不能通达四末。”岐大夫走到书桌前,“治您这病,得分两步走:第一步,大补脾胃之气,把正气扶起来,就像给屋子加固墙壁,关紧门窗;第二步,温通经络,把寒湿之邪化掉,就像用热水冲开管道里的泥垢。光补不通,补进去的气会壅滞;光通不补,通完了正气更虚,都不行。”
第三章 黄芪汤里的乾坤
岐大夫提笔蘸墨,在宣纸上写下药方:
神效黄芪汤加味
黄芪一两(生用),当归三钱,白芍四钱,桂枝二钱,肉桂一钱(后下),防风一钱,炙甘草二钱。
用法:水五碗,先煎黄芪、当归、白芍、桂枝、防风、炙甘草,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煎20分钟,加入肉桂再煎5分钟,取汁两碗,分早晚温服。
“高老板,这方子是从《脾胃论》的神效黄芪汤化裁来的。”岐大夫指着药方解释,“黄芪是君药,用了一两,分量最重,它就像军队里的主帅,能大补脾胃之气,固表止汗,《神农本草经》说它‘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其实核心就是补气升阳。”
他又指向当归:“当归是臣药,养血活血,跟黄芪搭配,就是中医里有名的‘当归补血汤’,黄芪用量五倍于当归,看似补血,实则是通过补气来生血,就像烧火做饭,得先把柴火(气)点旺,才能把米(血)煮熟。”
“这白芍和桂枝是张仲景桂枝汤的底子吧?”高鸣轩年轻时也看过些中医书,认出了 familiar 的配伍。
“您说得对!”岐大夫赞许地点头,“白芍养血柔肝,桂枝温通经脉,两者合用,能调和营卫,就像给身体的‘护城河’加固堤坝。加肉桂是点睛之笔,它比桂枝更温热,能入肾经,引火归元,同时温通四肢末端的经络,就像给冻住的管道通上暖气。”
“那防风和甘草呢?”司机好奇地问。
“防风是‘风药中之润剂’,少量用在这里,不是为了解表,而是借它的升散之性,引黄芪的补气之力达于肌表经络,同时又不会像羌活、独活那样耗气。”岐大夫笑着说,“就像派个向导,带着补气的大军找到寒湿的藏身之处。炙甘草调和诸药,兼能健脾和中,就像军队里的粮草官,保障后勤供应。”
高鸣轩看着药方,还有些犹豫:“岐大夫,我以前也吃过黄芪,怎么没觉得管用呢?”
“关键在用量和配伍。”岐大夫放下笔,“您以前吃的黄芪可能只有三钱五钱,力道不够;而且没配当归活血,没配桂枝、肉桂温通,就像空有一身力气,却找不到方向。这次用一两生黄芪,就是取其走而不守的特性,能迅速把气送到四肢百骸;加肉桂引经,就像给补气药装了导航,直接奔着寒湿瘀阻的经络去。”
他又叮嘱道:“这药得用砂锅煎,水要一次加够,不能中途添水。肉桂一定要后下,煮太久会挥发药效。喝药期间忌生冷油腻,尤其不能碰西瓜、螃蟹这些寒凉的东西,也别用空调直吹腿。”
“哎,记下了记下了!”高鸣轩连连应承,司机赶紧拿出手机拍照存药方。
“先吃四帖,四天后您再来。”岐大夫把药方递给他们,“记住了,这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您以后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熬夜奔波了,得学种田的老农,知道休耕养地的道理。”
第四章 四帖药与还少丹
四天后,雨过天晴,岐仁堂的门被推开,进来的不是坐轮椅的高鸣轩,而是自己拄着拐杖走进来的他!
“岐大夫!神了!真是神了!”高鸣轩满脸红光,声音也洪亮了许多,“吃了第一帖药,当天晚上就觉得腿肚子暖和和的,以前像绑了冰块,那天夜里竟冒了点汗。第二帖吃完,脚底板的麻木感就轻了不少,能感觉到鞋底的纹路了。第三帖下去,我试着扶着桌子站起来,居然能站稳了!第四帖吃完,今天我就能拄着拐杖走几步了!”
岐大夫让他坐下,重新搭脉,寸关脉沉细之象明显改善,虽仍偏弱,但已不像之前那样虚浮;尺脉也有了些力量。再看舌头,淡胖减轻,齿痕变浅,舌苔也不那么水滑了。
“脉象转和,阳气渐复,好事啊!”岐大夫欣慰地说,“这说明药对症了,脾胃之气开始恢复,阳气能通达四肢了。”
“岐大夫,您这药真是仙丹妙药!”高鸣轩激动地说,“我以前花了那么多钱,遭了那么多罪,早知道来找您就好了!”
“ medicine 哪有仙丹,不过是对症罢了。”岐大夫摆摆手,“您这病,邪气虽渐去,但正气还未复,就像打完仗的城池,虽然赶走了敌人,但城墙、房屋都需要修缮。接下来得用丸药慢慢调理,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他转身从药柜里拿出一个贴着“还少丹”标签的瓷罐:“这是还少丹,出自《洪氏集验方》,由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枸杞、牛膝、远志、五味子等药组成。熟地、山萸肉补肾填精,山药、茯苓健脾益气,枸杞、牛膝补肝肾强筋骨,远志、五味子宁心安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