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药怎么喂?他根本张不开嘴啊!"护士长面露难色。
岐大夫从药箱里取出个牛角药匙:"去厨房找把新牙刷,蘸着药汁轻轻刷他的牙龈内侧,人的舌下脉络最敏感,药气能顺着经络进去。记住,药要温温的,太热伤黏膜,太凉激着心脉。"
煎药的砂锅在医院茶水间咕嘟作响,深褐色的药汁散发出黄连的苦味和竹叶的清香。当第一勺药汁顺着牙刷渗入张启明齿缝时,他喉咙里突然发出"咕"的一声。岐大夫盯着他的眼皮:"看!右眼皮在跳,心窍开始松动了。"
第四章:三剂药后的"暑退神清"
奇迹在半小时后发生。张启明的脸颊潮红开始消退,像被雨水浇过的炭火。当第二剂药喂到一半时,他突然呛咳了一声,眼皮慢慢掀开,浑浊的眼球转动了两下,盯着天花板上的灯发呆。
"醒了!他真的醒了!"王姐扑到床边,眼泪砸在被子上。
岐大夫按住她的手:"别急,先让他静静。心经的邪热刚退一半,就像大火刚扑灭,屋里还全是烟呢。"他摸了摸张启明的额头,热势已减大半,再把脉,数象渐平,弦劲之气转柔。
第二天清晨,张启明能开口说话了,声音嘶哑得像磨砂纸:"水......渴......"护士喂他喝小米粥时,他突然指着窗外:"昨天是不是下过雨?我好像听见雷声了。"
王姐赶紧给岐大夫打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沉稳的笑声:"把第三剂药喝完,然后用麦冬、玉竹、生甘草煮水代茶,养几天心阴就好了。记住,以后伏天别再熬夜劳心,心为'火脏',暑热天最容易被攻。"
一周后,张启明提着两篓龙井来到岐仁堂。他面色红润,说话条理清晰,完全看不出曾昏迷不醒的样子。"岐大夫,我这脑子就像被重刷过一样,以前总觉得昏沉,现在透亮得很!"他揭开茶篓,"这是我老家的明前龙井,您泡茶时加几片竹叶,就当是跟您学的'清心茶'。"
岐大夫笑着接过茶叶,翻看他带来的体检报告:"指标都正常了吧?但记住《脾胃论》里的话:'暑热易耗气伤阴',你这次病后,脾胃之气也伤了,回去多喝些山药莲子粥,别吃辛辣油腻。"
尾声:写字楼里的"心经警钟"
张启明走后,岐大夫的徒弟小陈忍不住问:"师父,为啥西医查不出问题,您一眼就看出是心经有热?"
岐大夫擦着犀角药匙,慢悠悠地说:"看病就像破案,得找线索。他面赤如妆,是心火上炎;苔焦起刺,是阴液被灼;昏迷不语,是神明被蒙;虽高热但脉象柔和,说明邪热虽盛但正气未竭。这就像房子里电线短路起火,外表看着没事,里面线路全烧糊了。《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他这是少阴心经的热证,不是寒证,所以不能用温药,只能用导赤散这类'导而不伐'的方子。"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阳光透过叶隙照在药柜上的"导赤散"药斗上。小陈若有所思:"所以夏天吹空调、吃冰饮只是表象,关键是不能让心火太旺?"
"对喽。"岐大夫点点头,"现在人夏天躲在空调房里熬夜加班,看似没受热,其实心里的'火'比外面的太阳还旺。心属火,暑也属火,两火相加,就容易引邪入经。以后记住,遇到高热昏迷的病人,别光盯着表证,要看看他的舌头、眼睛,摸摸他的手脚温度,听听他的呼吸气味——这些都是心经给你的'信号'。"
此时的宏业大厦23楼,新的空调系统正在调试,张启明坐在办公桌前,电脑旁放着个青瓷茶杯,里面飘着淡竹叶和龙井。他时不时抿一口,想起昏迷前那段模糊的记忆:好像真有位穿白褂的先生,在他耳边说着"心火当导不当堵",就像给闷热的写字楼突然打开了一扇通风窗,让积攒已久的暑气,顺着药香慢慢散了出去。而梧桐巷深处的岐仁堂,那扇刻着"岐黄济世"的木门后,总有草药的清香在提醒着人们: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从来都能解开现代生活里的"疑难杂症"。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岐大夫的悬壶故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