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猛点头:"是是是!夏天办公室空调开得足,我总盖着毯子还觉得冷。有时候敲代码久了,腿还发麻。"
"这是寒气裹着瘀血,堵在腰椎那儿了。"岐大夫开了方子,让阿明抓药:熟地黄、鹿角胶、龟版各四十克,当归、川芎、红花各三十克,还有麻黄、桂枝、防风......最后抓了一小撮炙马钱子和蜈蚣。
小林看着那几条蜈蚣,吓得往后缩了缩:"大夫,这虫子也能入药?"
"这您就不知道了,"岐大夫拿起一条蜈蚣,"蜈蚣能'祛风,定惊,攻毒',《本草纲目》说它'治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您这腰椎里的'瘀结',就得靠这些虫药钻进去,把它散开。就像地里的硬土块,得用锄头先松松,肥料才能渗进去。"
阿明在一旁炮制马钱子,用砂炒得焦黄:"这马钱子有毒,必须炒透了才能用,不然会出事。师父说,用药如用兵,既要勇猛,又要谨慎。"
岐大夫把药末倒进蜜里,慢慢揉成丸子:"每丸九克,早晚各一丸,一个月一个疗程。这里面的鹿角胶、龟版,都是'补肝肾,益精血'的,《神农本草经》说鹿角胶'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龟版'主漏下赤白,破症瘕,痎疟,五痔',一阴一阳,正好补您亏耗的精血。"
小林看着那黑褐色的丸子,有点犹豫:"这药有啥要注意的?我还得上班呢。"
"服药期间,忌猪肉、鱼肉,"岐大夫拿出一张纸条写注意事项,"《本草纲目》说'猪肉反乌梅、桔梗、黄连',怕影响药效。还有,别熬夜,别久坐,每小时起来活动活动,伸伸腰。《素问》说'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身子是本钱,代码写得再好,也得有好腰杆顶着不是?"
小林揣着药丸子,感觉腰那儿似乎没那么疼了:"明儿我就买个护腰,再把电脑垫高些,争取不熬夜。"
岐大夫送他到门口,看着他慢慢消失在巷口的路灯下,回头对阿明说:"现在的年轻人,总觉得身子骨抗造,等出了毛病才想起调理。咱们做大夫的,不光要治病,还得教他们怎么护着自己的身子。"
五、老街坊的热敷方
转天一早,岐仁堂刚开门,就挤满了老街坊。张老师拎着个竹篮进来,里面装着刚蒸好的馒头:"岐大夫,您尝尝!我这脖子能转了,今早带孙子去公园,他说爷爷的脖子比以前灵活多了!"
正说着,小王骑着电动车过来,腰杆挺得笔直:"师父,我这腰好了!昨天送了五十件货,一点不疼。"他手里还提着个西瓜,是给岐大夫的谢礼。
刘大妈也来了,脚步轻快,手里拿着个红绸扇:"岐大夫,我这膝盖能打弯了!今儿我就去广场教她们新动作!"
岐大夫笑着给大家分馒头,阿明在一旁忙着包药。这时,住在巷尾的陈奶奶颤巍巍地进来:"岐大夫,我那老寒腿又犯了,能不能给我弄点外敷的药?我怕吃丸子伤胃。"
岐大夫拉着陈奶奶坐下:"您这腿是年轻时在河边洗衣服冻的,寒气积在骨头缝里,用热敷最好。"他让阿明取来药包,里面是红花、当归、木瓜、骨碎补、续断、透骨草,还有乳香、没药。
"这些药,"岐大夫指着药包里的粗末,"红花能'活血通经',透骨草能'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本草纲目》说透骨草'治筋骨一切风湿疼痛挛缩'。把它们装在布袋里,用白酒和食盐拌匀,上锅蒸二十分钟,敷在膝盖上,能把寒气逼出来。"
阿明已经把药包蒸好了,用毛巾裹着递过来。陈奶奶放在膝盖上,暖乎乎的舒服极了:"这药闻着就香,比我那热水袋管用多了。"
"这可比热水袋讲究,"岐大夫给她倒了杯热茶,"药借热力,热助药威,能钻进骨头缝里去。《黄帝内经》说'寒者热之',您这老寒腿,就得用这热乎劲儿攻一攻。"
旁边的老李凑过来说:"陈奶奶,我去年冬天腰冷,就用岐大夫这方子,敷了半个月,现在大冷天也敢出门了!"
陈奶奶摸着膝盖,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还是岐大夫心思细,知道我怕吃药,给我弄这外敷的,不遭罪。"
岐大夫摆摆手:"治病哪有固定的法子?得看各人的情况。您胃不好,就不用内服药;年轻人能吃药,就用丸子补得快些。就像种地,沙地得多浇水,黏土地得勤松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才能见效。"
夕阳西下时,岐仁堂的门还开着。岐大夫坐在竹椅上,看着巷子里嬉闹的孩子,手里的紫砂壶已经凉了。阿明在整理药方,看见师父望着老匾出神,轻声问:"师父,您说咱们这岐仁堂,能传到第几代?"
岐大夫笑了,指着墙上的《黄帝内经》拓片:"只要还有人疼骨头、伤筋脉,只要还有人信'肾主骨、肝主筋'的理,岐仁堂就一直开着。你看这巷子里的人,张老师的脖子,小王的腰,刘大妈的膝盖,陈奶奶的腿,哪样不是靠着这筋骨活着?咱们做大夫的,就是让这些筋骨舒舒坦坦的,让日子也过得顺顺当当的。"
晚风穿过巷口,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岐仁堂的灯光在暮色里晕开一片暖黄,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托着这满巷的烟火气。
(全文约6800字)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岐大夫的悬壶故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