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战役的第三阶段:双堆集与陈官庄之战
在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解放军将矛头指向了被围困在双堆集地区的国民党黄维兵团和陈官庄地区的杜聿明集团。双堆集地区的战斗异常激烈,国民党军队凭借坚固的防御阵地和大量的重武器,拼死抵抗。解放军则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对国民党军队进行分割包围,逐个击破。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解放军全歼黄维兵团,并俘虏了兵团司令黄维。
随后,解放军又对陈官庄地区的杜聿明集团发起了最后的攻击。杜聿明集团在失去空军支援和地面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减。解放军在炮兵火力的掩护下,对敌阵发起潮水般的冲锋,经过连续作战,最终全歼杜聿明集团,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这场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 55 万余人,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平津战役:京津地区的解放
(一)战役的战略布局
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又联合发起了平津战役。这场战役的目标是解放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等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彻底摧毁国民党在华北的主力部队。
中共中央军委对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是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即先攻占张家口和天津,孤立北平的国民党军队,然后通过政治争取和军事压力,促使北平的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实现北平的和平解放。
(二)张家口与天津的解放
1948 年 12 月,平津战役正式打响。东北野战军在迅速入关后,与华北军区部队密切配合,首先对张家口的国民党军队发起攻击。经过激烈战斗,解放军成功攻克张家口,歼灭守敌 5 万余人。
随后,解放军又将攻击矛头指向天津。天津是当时中国北方的重要工商业城市,城防坚固,易守难攻。国民党军队在天津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并配备了强大的火力。但解放军凭借强大的兵力优势和英勇的战斗精神,在隆冬季节发起攻击。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解放军成功攻克天津,全歼守敌 13 万余人。
(三)北平的和平解放
在张家口和天津相继解放后,北平的国民党军队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解放军对北平形成了严密的包围态势,并积极开展政治争取工作,向国民党守军宣传党的政策和解放军的优待俘虏政策。在解放军的强大军事压力和积极的政治争取下,国民党华北 “剿匪” 总司令傅作义将军最终决定接受和平改编,北平于 1949 年 1 月和平解放。北平的和平解放,不仅保护了这座古都的文物古迹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也为其他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提供了和平改编的范例,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五、渡江战役:追击残敌,解放全国
(一)战役的背景与准备
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国民党军队的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1949 年 4 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发起了渡江战役。这场战役的目标是彻底摧毁国民党在长江天险的防线,解放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在战役发起前,解放军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加强了对部队的战术训练和思想教育,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和士气;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渡江作战的物资准备工作,筹集了大量的船只和渡江器材。同时,解放军还对长江沿岸的敌情、水文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侦察和分析,为渡江作战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持。
(二)战役的实施与突破江防
4 月 21 日,渡江战役正式打响。解放军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向国民党军队的江防阵地发起猛烈攻击。在炮兵火力的掩护下,解放军的渡江突击队乘坐着木船,冒着敌人的密集火力,勇往直前。
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解放军渡江,在长江南岸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并配备了强大的火力。但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国民党军队的江防防线很快被突破。解放军各部队在成功渡过长江后,迅速向纵深发展进攻,扩大战果。
(三)南京与上海的解放
4 月 23 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南京作为国民党的首都,其解放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随后,解放军又向上海地区发起攻击。上海是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国民党军队为了保住上海,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解放军在进攻上海时,为了保护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尽量避免使用重型火炮。广大指战员发扬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采取了巷战等方式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战。经过连续作战,解放军于 5 月 27 日解放上海,为全国的解放战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