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是有,但路还很长。”沈逸辰喝了口咖啡,滚烫的液体划过喉咙,带来一丝清醒,“米勒先生会帮我们争取到正式提交项目建议书的机会,接下来需要法兰克福分部的同事全速配合,把技术和环保亮点包装成符合EBRD胃口的‘绿色基建范本’。”
他看了看手表,欧洲时间上午九点,正是伦敦金融城开始忙碌的时刻。下一个电话,他打给了沈氏集团英国子公司的总经理——一位在伦敦金融界浸淫多年的华人高管陈峰。
“陈峰,”沈逸辰开门见山,“我需要你动用所有关系,了解一下中资银行在欧洲的分支机构,尤其是几家国有大行的欧洲总部,他们对‘一带一路’相关项目的信贷政策有没有松动的可能。”
陈峰在电话那头沉吟道:“沈总,国内银行在欧洲的授信审批相对独立,不受国内政策直接影响,但他们也有自己的风险偏好。不过最近有个动向——为了配合国家战略,几家大行的欧洲分行正在组建跨境基建专项贷款小组,重点支持中资企业在欧亚的标志性项目。星辰大桥如果能和EBRD的担保结合起来,或许能打动他们。”
“这正是我想要的组合拳。”沈逸辰的声音里透出一丝锐利,“你帮我约一下ICBC伦敦分行的行长,就说我三天后飞伦敦,当面谈。另外,查一下巴黎BNP Paribas有没有参与类似项目的经验,我们需要国际银行的合规建议。”
挂了电话,沈逸辰走到白板前,用红色 marker 画出两条并行的线——一条标注“国际担保”,另一条标注“中资信贷”。两条线的交汇处,写着“星辰大桥”。他知道,这是一场双线作战,任何一条线断裂,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接下来的两天,沈逸辰的行程被分割成以小时为单位的碎片。白天,他与国内项目指挥部连线,督导施工进度,确保在资金到位前绝不出现任何停工迹象;夜晚,他则进入“欧洲时间”,与法兰克福的团队逐字逐句打磨项目建议书,与伦敦的陈峰反复推演与中资银行的谈判策略。林薇的日程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会议、电话和文件提交节点,整个总裁办公室笼罩在一种近乎窒息的高效运转中。
第三天傍晚,沈逸辰登上了飞往伦敦的商务舱。飞机冲破云层时,他终于有时间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脑海中却不由自主地闪过八十七章里董事会上那些质疑的目光,以及父亲沈振宏在电话里虽未明说却显而易见的压力。他知道,这次跨国支援不仅是为了项目,更是为了沈氏的未来,为了证明他沈逸辰有能力在危局中破局。
伦敦时间上午十点,沈逸辰准时出现在ICBC伦敦分行的会议室。对面坐着的是分行行长张伟,一位面容严谨的中年男子,身旁还坐着负责项目融资的副总和风险官。
“沈总,久仰大名。”张伟握手时力道沉稳,“星辰大桥项目我们一直在关注,确实是个好项目,但正如你所知,银行放贷要看风险收益比。”
“张行,我今天来,就是为了谈风险。”沈逸辰开门见山,将一份文件推到对方面前,“这是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对项目的初步评估意向书,他们有意为项目提供不超过总投资20%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担保。”
张伟和副手交换了一个眼神,拿起文件仔细阅读。EBRD的背书分量不轻,这意味着项目的风险等级将显着降低。
“但EBRD的担保有前提条件,”沈逸辰继续说道,“他们要求项目必须配套一定比例的国际银团贷款,而我们希望以中资银行的贷款作为银团的牵头部分。沈氏愿意将欧洲的部分优质资产作为额外抵押,并承诺项目建成后的国际物流收益优先用于偿还贷款。”
他顿了顿,目光直视张伟:“张行,星辰大桥不仅是一座桥,它是连接中欧的经济纽带。如果由中资银行牵头完成这笔跨境融资,无论是对银行的国际业务拓展,还是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都具有标志性意义。沈氏愿意与贵行共同打造这个样板工程。”
张伟放下文件,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沈逸辰能感觉到对方在权衡,风险与机遇在此刻激烈碰撞。
“沈总,你的方案很有吸引力,”张伟终于开口,“但这么大的额度,我们需要报总行审批,而且需要EBRD的正式担保文件。”
“没问题,”沈逸辰立刻回应,“EBRD那边的正式评估流程正在推进,我预计两周内可以拿到具有法律约束力的term sheet。在此期件,我们可以同步启动贵行的内部审批流程,沈氏会全力配合提供所有资料。”
谈判在一种既紧张又充满希望的氛围中持续了三个小时。当沈逸辰走出ICBC伦敦分行大楼时,伦敦的天空正飘起细雨。他站在雨中,拿出手机给林薇发了条信息:“中资银行这边有突破口,让法兰克福加快EBRD的流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