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悦站在落地窗前,看着楼下星瀚科技新落成的研发中心。玻璃幕墙上倒映着蓝天白云,楼前的人工湖里,几只白鹭正悠闲地掠过水面。这是沈逸辰主导的"绿色建筑计划"的成果——整栋楼的能源自给率达到70%,连幕墙玻璃都是能过滤PM2.5的特殊材质。
"在看什么?"沈逸辰从身后递来一杯温水,"刚才基金会的王主任来电话,说山区助学项目的第一批图书已经运到了。"
林悦接过水杯,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在想,我们做商业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让沈逸辰有些意外。他们刚结束跨国并购案的庆功宴,林氏集团的海外市场份额突破35%,星瀚科技的AI芯片也成功打入欧洲市场。财经杂志封面上,两人并肩站在交易所大屏前的照片,标题写着"滨海双璧,缔造商业传奇"。
"不是为了让生活变好吗?"沈逸辰从身后轻轻环住她的腰,下巴抵在她发顶,"你看,现在码头工人的工资翻了三倍,智能仓储让他们不用再熬夜卸货;我们资助的职业学校,去年毕业的学生就业率100%。"
"可还有人住不上暖房,还有孩子没见过平板电脑。"林悦转过身,眼底映着窗外的水光,"上周去城郊考察,那所希望小学的屋顶还在漏雨,孩子们冬天要裹着棉袄上课。"
沈逸辰想起她回来那天,带回一叠照片。土坯墙的教室里,孩子们用冻得通红的手握着铅笔,眼神却亮得像星星。林悦当时没说话,只是把照片一张张抚平,放进了抽屉最深处。
"林氏基金会的账户上,躺着三个亿的闲置资金。"林悦忽然说,"以前总想着留着应对商业风险,现在才明白,最大的风险是忘了为什么出发。"
第二天一早,林悦就在林氏基金会的会议室里,推开了厚厚的文件。王主任正在汇报年度工作:"今年我们主要做了灾害救助和养老社区捐赠,按照惯例,下个月该启动年度慈善晚宴了,已经联系了几位明星......"
"慈善晚宴取消吧。"林悦打断他,指尖在文件上划出两道线,"把预算全部投入教育和环保。"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基金会成立二十年来,慈善晚宴是滨海城的年度盛事,名流云集,媒体追捧,既是林氏集团展示实力的舞台,也是维系人脉的重要场合。
"林总,这......"王主任有些犹豫,"晚宴的赞助款项占全年捐赠额的40%,而且取消的话,恐怕会影响......"
"影响企业形象,对吗?"林悦抬头看向众人,目光沉静,"如果做公益是为了给形象加分,那我们和那些摆拍作秀的明星有什么区别?"她将一份调研报告推到桌前,"这是我和星瀚科技的团队做的调研:滨海城周边有17所乡村小学,师资缺口达60人;城西的化工园区,污水处理系统超标率38%。这些才是真正需要钱的地方。"
她顿了顿,声音里添了几分温和:"我知道大家习惯了以前的模式,但现在,我们要换一种活法。"
第一个项目落在了月牙湾小学。那是所藏在山坳里的学校,泥土操场在雨天会变成泥潭,孩子们只能在教室里上体育课。林悦带着建筑师去考察那天,正赶上孩子们在危房里上美术课,黑板是用墨汁刷的木板,画纸是正反面都写满字的废纸。
"我们建一栋新教学楼,带塑胶跑道和计算机教室。"林悦蹲下身,看着一个用铅笔头画画的小女孩,"再请城里的老师来支教,你们想学什么都能教。"
小女孩怯生生地问:"能教我们画大海吗?我奶奶说,翻过三座山就能看到海。"
林悦的心忽然被刺痛了。她从小在滨海城长大,以为大海是再寻常不过的景致,却忘了对山里的孩子来说,那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不仅教你们画,还带你们去看真的海。"她握住女孩冻裂的小手,指甲缝里还沾着泥土,"这个冬天,就去。"
教学楼破土动工那天,林悦请来了陈老爷子。老人拄着拐杖,看着挖掘机铲开冻土,忽然对随行的人说:"把我们建材城的环保涂料都拉来,算我捐的。"他转向林悦,眼里带着赞许,"我年轻时修过祠堂,总说要积德行善,结果一辈子陷在生意场里,倒是你提醒了我。"
环保项目的推进却遇到了阻力。城西化工园区的几家企业联名反对改造方案,理由是升级污水处理系统会让成本增加15%。领头的是宏达化工的李总,当年曾和林父在竞标中结过怨,如今在会上言辞激烈:"林总要是真想环保,不如把自家的化工厂关了,何必盯着我们这些小公司?"
林悦没有动怒,只是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里,园区下游的村庄,村民正提着水桶去几里外的山泉打水,水井里的水泛着绿色泡沫,孩子们的皮肤上长着成片的红疹。
"李总,您的母亲还住在乡下吧?"林悦的声音平静却有分量,"如果那是您家的水井,您还能坐在这里谈成本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