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这天,扬州城已是一片年节气象。
明德书院门前,学子们三三两两结伴而出,脸上都洋溢着放假的喜悦。林淡站在书院门口,看着远处飘落的细雪,呼出一口白气,转身对身旁的朱玄笑道:"师祖,马车已经备好了,您和师公请随我来。"
朱玄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眼中含笑:"淡哥儿有心了。"他身后站着一位约莫五十出头的儒雅男子,正是他长子朱怀之。这位常年云游在外的先生,此刻正饶有兴致地打量着扬州城的街景。
林府的马车上,林淡一边给两位长辈斟茶,一边说道:"家中已经备好了年货,就等着师祖和师公一起热闹热闹。"他心中暗喜,这次能请到朱家父子同来过年,实在是意外之喜。
此时的林家,除了忙于公务的林父,其他人早在半月前就已抵达扬州。林泽等人的学堂,不像明德书院这般严苛,腊月初就早早放了年假,阖家团圆的氛围愈发浓厚。而林淡心里清楚,地方官府在二十六才封笔,父亲今日也该回来了。
马车穿过热闹的街市,不多时便到了林府。刚一下车,林淡就听见院内传来熟悉的谈笑声。快步走进二堂,果然看见父亲林栋已安然抵达,身旁还站着一位熟悉的中年男子——苏州知府周大人。
林栋见朱玄父子,连忙起身相迎:"两位先生大驾光临,寒舍蓬荜生辉啊!"
林淡亦急忙上前,恭敬地行礼:“周伯父。”因着与周维的交情,林淡才得以如此亲切地称呼周知府。
周知府笑容满面,和蔼地摆了摆手:“贤侄不必多礼,我今日前来,是有一件治水的要事,想请贤侄帮忙出出主意。”
林栋看着众人似乎就要在二堂展开激烈讨论,连忙出声打断:“不如我们移步书房,那里宽敞安静,更适合商议大事。”
朱玄父子本就对新知充满好奇,听闻治水之事,也兴致勃勃地跟了过去。
送走这一行人后,林栋才后知后觉地犯起愁来。这扬州的院子虽说有三进,但仅有一间客房,可今日算上朱玄父子和周知府,竟有三位客人要留宿。
无奈之下,他只好将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明情况。正准备安排老大、老二同住一间时,就看见老三一副你不把我跟我二哥安排一屋,我就瞪死你的架势,林栋默默改变了主意“老大,你带着小幺住,老三你就和你二哥住一间吧。”
听到安排的林清,瞬间恢复了往日翩翩公子的模样,仿佛刚才要瞪死他爹的眼神,只是林栋的错觉。
与此同时,书房内气氛热烈非凡。
林淡给他爹提那个方案的最终目的,就是想引起周知府的关注,从而最大可能的避免书中所写的涝灾和旱灾带来的伤害。
所以这段时间,林淡没事就拿着苏州府的地图研究,来回推敲,此刻的眼神坚定而自信。他向周知府详细阐述着自己对清湖治水的见解,从河道的疏通到堤坝的建造无一不详尽。
周知府越听越激动,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在他看来,若是这件事能顺利完成,自己的政绩必定能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朱玄对治水虽无太多研究,但他的儿子朱怀之,因常年云游四方,亲眼目睹过桃花汛给百姓带来的灾祸,对于治水颇有一番独到的见解。四人你一言我一语,激烈地讨论着,各种想法相互碰撞,灵感的火花不断迸发。
近两个时辰过去,一个相当完善的清湖治水方案终于诞生。周知府看向林淡的眼神中满是欣赏与遗憾,仿佛在说“这怎么不是我儿子”。
而林淡看向朱怀之的眼神,同样炽热。
这些天,他对朱怀之已有了不少了解。朱怀之进士出身,是二甲第一名的传胪,学识渊博。他曾在国子监教书,几年后,因觉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毅然辞去官职,踏上了云游之路。这样一位既有学识,又有丰富教书经验,还见识过世间百态的人,简直就是给黛玉当老师的不二人选!
原书中,林如海为林黛玉请了贾雨村为师。虽说贾雨村能考中进士,在学识上有一定造诣,也将黛玉教得十分出色,但林淡早已洞悉贾雨村的为人。如今他开了“天眼”,又怎会让贾雨村来教导黛玉?必须找一个知根知底、比贾雨村更优秀的人。朱怀之的出现,让林淡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心中暗自欣喜,只是眼下还得好好琢磨,如何才能将他留下来。
第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周知府吃过早饭,就匆匆告辞赶回苏州。
林淡心中一动,叫来林清,又将小黛玉里三层外三层地裹成了一个可爱的“小粽子”,朝着客院走去。说是去赏梅花,实则是想让朱怀之注意到聪慧可爱的小黛玉,说不定他一喜欢,就愿意留下来当老师了。毕竟,最好的猎手,往往会以猎物的姿态出现。
兄弟二人走到客院附近,装作不经意地聊了起来。林淡率先开口:“说来,过了年也应该给曦儿请一位先生了。”说着,还偷偷瞟了一眼朱怀之所在的方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