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烟雨仿佛还萦绕在昨日,转眼间,近两年的时光已如白驹过隙般悄然流逝。
随着乡试日期的临近,林淡心中的紧张也如潮水般不断上涨,每日沉浸在书卷中的时间愈发漫长。近一个月来,就连难得的休沐之日,他也未曾回府看望心心念念的黛玉。
一方面,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黛玉在朱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愈发聪慧可人。两个教导嬷嬷以及崔夫人留下的四个大丫头,皆对黛玉呵护备至、尽心竭力。这份用心最直观地体现在黛玉的身上,虽说她依旧不似林涵儿时那般圆润可爱,但脸颊与身上到底也添了些肉肉,整个人更显灵动娇俏。
林淡每每回府,总要逮着机会,在她那软乎乎、肉嘟嘟的小脸上轻轻亲上几口。即便每次都会遭到黛玉嫌弃地推开,他却依旧乐此不疲,只觉得那是生活中最温暖有趣的小确幸。
另一方面,同窗沈景明已启程返乡备考。自那日起,林淡学习愈发刻苦,卯足了劲想要在这场重要的考试中取得佳绩。
如今已十四岁的林淡,身形抽条,比以往长高了许多。近日的挑灯夜读、勤奋苦学,让本就身材匀称的他,竟生出几分清瘦之感。所幸,他一直保持着锻炼身体的习惯,因此除了身形更显瘦削、脸上的黑眼圈愈发明显外,倒也并无大碍。
书院中的众人将林淡的努力看在眼里,祁院长默默吩咐厨房,将给林淡开的小灶提升了好几个等级,各种滋补菜肴、营养羹汤变着花样地端上他的餐桌。
朱玄先生也是三天两头便让人给林淡送去精心熬制的补汤,生怕他因过度劳累而伤了身体。
书院中知晓此事的人众多,却无人对此有任何异议,毕竟祁院长给其他即将参加乡试的学子也都准备了小灶,一视同仁,并无偏袒。
时值八月,离乡试仅剩旬日。
虽再三推辞,朱玄、朱怀之、小黛玉还是执意要陪同林淡前往苏州。就连萧承煜也凑热闹般收拾了行李,说要一同前往。说来也奇怪,当初他表哥沈景明考试时,萧承煜并未同行,可如今林淡下场,他却如此积极。林淡虽觉得自己与这位皇子平日里交集并不深,却也不好拒绝,只好同意了他的同行。
车马粼粼,朱玄见林淡神色紧绷,温言开解道:“无需如此焦虑,你的文章早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只要正常发挥,中举必定十拿九稳。”
听了师祖朱玄的这番话,林淡心中的大石顿时落下不少。毕竟,能得到当世大儒的肯定,想来自己确实问题不大。
其实林淡心里也清楚,以自己的才学,中举的概率极高。他之所以如此紧张,实则是心中还有其他更高的追求。
此前,他从未敢有过多奢望,可三弟送的那幅“连中三元”的字画,日日悬挂在他的书房之中,抬头便能看见。久而久之,这四个字在他心中生根发芽,竟也生出了几分豪情壮志。
况且本朝开国至今,尚未有连中三元的状元出现,若他能成为第一人,这份荣耀的含金量不言而喻,必将名垂青史。
林淡一行人抵达苏州府时,崔夫人和林清早已在府中等待多日。林清此次前来,倒并非特意为了迎接林淡,而是因为今春他参加县试高中案首,此番是专程等候乡试结束后参加府试
更令林淡意外的是,当晚唐司马竟亲自登门考校。
"你父亲特意来信嘱托。"唐司马捋须笑道,"背诵你定是滚瓜烂熟,诗赋又是强项,算学有朱大儒指点。今日老夫就考考你的律学。"说着取出一叠试题,显是早有准备。
林淡恭敬地接过题目,眉头微皱,苦着脸开始认真作答。在所有科目中,律学确实是林淡最为薄弱的一环。
律学不仅要求将繁杂的法律条文背诵得滚瓜烂熟,更关键的是要能在不同的实际案例中,准确无误地运用这些条文,难度颇高。
唐司马身为进士出身,多年来在官场摸爬滚打,日日与律学打交道,他出的题目自然不同凡响,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待林淡答完,唐司马更是逐题耐心指导,尤其是想到女儿与准女婿下月的婚期,心中满是喜悦,教得愈发卖力,几乎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直到两个时辰后,唐司马才意犹未尽地准备离开。
临走前,唐司马还不忘鼓励林淡:“此次乡试的主考官,正是知州宋濂宋大人。他偏爱辞藻华美的文章,这倒与你的文风颇为相似,因此你不必有太大负担,正常做答即可。”
虽说在此时,乡试主考官并非什么秘密,主考官的文风喜好,稍微打听也能知晓,但唐司马特意告知,并将宋濂大人的文章精心整理后送给他,林淡心中满是感激,连忙拱手行礼道:“小侄受教了,多谢世伯!”
唐司马笑着摆摆手:“贤侄不必客气,令兄与小女即将喜结良缘,老夫自然希望你能高中,咱们也算是一家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啊!”
送走唐司马后,林淡又静下心来练了一会儿字,这才躺下休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