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林淡站在户部衙门前,仰望着那扇朱漆大门上斑驳的铜钉。铜钉在朝阳下泛着冷冽的光,仿佛一只只冷眼,审视着这位新上任的官员。门楣上高悬的匾额,"户部"二字笔力千钧,墨色如铁,每一笔划都似有千钧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林淡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身上崭新的绿沈色官服。虽然两世为人,但正式踏入官场工作还是头一遭。他下意识摸了摸腰间挂着的鱼袋,里面装着昨日才领到的官凭文书——正六品户部主事的任命状。
"这位大人,可是新任的林主事?"一个穿着皂隶服饰的中年男子快步迎上来,脸上堆着恭敬的笑容。
林淡微微颔首:"正是。"
"小的赵三,是户部跑腿的。陈尚书早有吩咐,说林大人今日到任,命小的在此等候。"赵三弯腰做了个"请"的手势,"大人请随我来。"
跨过高高的门槛,一股陈年的墨香与纸张的气息扑面而来。林淡跟随赵三穿过前廊,两侧是一间间紧闭的厢房,隐约传来算盘珠子噼啪作响的声音,还有纸张翻动的窸窣声。偶尔有身着各色官服的官吏匆匆走过,见到生面孔的林淡,也只是略一打量便继续赶路。
"那是浙江清吏司,"赵三指着左侧一间较大的厢房低声道,"里面五位郎中大人正核算今年春耕的账目。"
转过一道影壁,眼前豁然开朗。
户部大堂前的庭院里人来人往,如同集市般热闹。绯色、绿色、青色的官服在阳光下交织成一片斑斓的色彩。官吏们或怀抱账册疾步而行,或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低声议论,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或凝重或焦虑的神色。
"大人请在此稍候,容小的进去通报。"赵三将林淡引至大堂外间的耳房,奉上一盏热茶后便匆匆离去。
林淡端起茶盏,借着氤氲的热气掩饰自己微微颤抖的手指。茶是上好的龙井,清澈的茶汤中嫩芽舒展,香气清幽。这等好茶用来招待他一个六品主事,显然是看在他恩师陈尚书的面子上。
"林大人,尚书大人请您进去。"不多时,赵三回来通传。
户部大堂宽敞明亮,正中一张紫檀木大案后,端坐着正二品户部尚书陈大人。陈尚书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不怒自威。他身着绛紫色官服,胸前补子上绣着精致的孔雀纹样,腰间玉带上悬着一枚象牙腰牌。
"学生拜见恩师。"林淡上前深深一揖。
"淡哥儿来了。"陈尚书的声音带着笑意。“为了彻查六部账目,户部新设了察检司,你就任察检司主事。你的副手是此次科举的传胪任学海,他任职司正。"
这个任命来得太突然,林淡愣在原地。他原以为自己会被分到十四司中的某一个,没想到直接成了新设部门的头头。陈尚书继续道,"察检司虽是新设,但职权不小。你要谨慎行事,既要查清账目,又要保证自身安全,知道吗?"
林淡深吸一口气,郑重应道:"学生谨记。"
离开大堂,林淡在赵三引领下再次前往吏部换取官凭文书。路上,他细细思索着户部的构成。户部的老大自然是正二品的尚书陈大人;左右侍郎都是正三品;然后是正五品的郎中三十六人,分管十四司;从五品的员外郎二人;正六品的主事二十五人;还有照磨、提举等各级官吏,算上未入流的小吏,整个户部超过百人。
这些人中,有和他一样科举入仕的,也有靠祖宗余荫进来的。但即便是那些听起来不上台面的小吏,也都是托了门路才能进来。可以说,户部里进士出身的官员,反倒可能是家中最没有门路的那批人。
领完文书,林淡来到位于户部西侧的察检司衙门。这是一间不大的院落,正堂两侧各有两间厢房。院中一棵老槐树投下斑驳的树影,显得格外幽静。
推门进入正堂,两张书案相对而置,案头堆积如山的账册几乎将视线完全遮挡。阳光透过窗棂,在账册上投下道道光痕,灰尘在光束中飞舞。
就在这时,一个身着青色官服的中年官员走了进来,林淡放眼看去正是任学海。
林大人,以后还要请大人多多照拂。"任学海拱手行礼,脸上挂着得体的微笑。
林淡连忙回礼,客气道:"任大人言重了,往后还需与任大人并肩作战,共同为朝廷效力。"
不过是些官样文章,寒暄过后,两人各自落座。林淡注意到任学海案头已经摊开几本账册,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显然对方早已开始工作。
"任大人来得早啊。"林淡笑道。
任学海摇摇头:"下官昨日就领了职。这些是浙江去岁的盐税账册,已经核算了大半,却发现问题不少。"
林淡心头一紧:"什么问题?"
"账面数字都对得上,但细看就会发现,盐引数量与实际征收的盐税对不上。"任学海指着账册上一行数字,"按规制,每引盐应征税银三钱,但实际入账只有二钱八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