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里,一台硕大的空气循环泵正发出极其不规律的、如同垂死巨兽般的“哐当!嗡——嘶啦!”声,震得架子上的蘑菇瑟瑟发抖。
马克巨大的机械手“咔哒”一声精准地卸掉了泵体外壳,露出里面复杂纠缠的线路和疯狂抖动的转子。
凯文站在旁边,手腕上的全息投影正显示着复杂的频谱图,眉头紧锁。
“找到了!”马克闷声说,手指捏住一根明显颜色不对、接驳处还有焦痕的导线,
“看,谐振器的反馈线!哪个天才把它接到主驱动电路的过载保护端口上了?这玩意儿没直接炸了算你走运,小子!”他瞪了小莫一眼。
小莫哭丧着脸:“我…我以为那个端口功率大…”
“功率大?”马克差点气乐了,
“它功率是大到能直接把你这小身板弹到对面墙上!下次再乱接,我就把你焊在这泵上当消音器!”
凯文没理会他们的斗嘴,手指在虚拟界面上快速滑动:
“不只是接错线。莫里斯,你上次‘维护’时是不是拆过主轴承的平衡配重块?”
小莫瞪大了眼睛:
“啊?那个…那个小铁块?我看它有点松动,就…就暂时取下来想拧紧螺丝,后来…后来好像忘了装回去?”他的声音越来越小。
凯文面无表情地推了下眼镜:
“‘忘了’。很好。导致转子质量失衡,产生次谐波共振,放大了特定频率噪音,同时加速了轴承磨损。加上你接错的线,让过载保护电路间歇性误动作,形成恶性循环。”他转向马克,
“需要更换轴承,重新校准平衡,修正接线。预计耗时47分钟。另外,建议对莫里斯进行基础电路学和旋转机械原理的强制性补习。”
马克哼了一声:
“听见没?47分钟!老陈头,再坚持会儿,你的蘑菇酱暂时做不成。”
一直蹲在蘑菇架子旁、戴着老花镜摆弄一盆顽强豆苗的陈伯抬起头,慢悠悠地说:
“急啥,马克队长。蘑菇酱也是蛋白质嘛。就是这动静,”他指了指那台抽风的泵,
“震得我脑仁疼,比当年在里约听那帮‘载体派’疯子吼叫还难受。”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静调侃。
就在这时,凯文手腕上的通讯器震动了一下,一个加密信息窗口弹出。他迅速扫了一眼,镜片上反射出冷峻的光:
“苏夏发来简报,‘蝗灾’首次大规模实战数据回传了。目标:非洲中部,代号‘疣猪’的独立矿区抵抗据点。30秒后,简报同步至主屏幕。”
马克脸色一沉,立刻放下手中的工具。小莫也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脸上的懊恼瞬间被紧张取代。连老陈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浑浊的眼睛望向凯文手腕上那小小的光幕。空气循环泵依旧在徒劳地嘶吼,但这噪音,瞬间被一种更大、更遥远的战争阴云所覆盖。
11:30 ,方舟基地,中央简报室(虚拟接入)
巨大的环形屏幕上,冰冷的数据流和模糊的战场影像交织滚动。
“蝗灾”首战简报 - 目标:“疣猪”矿区(非洲中部)
规模:首批次投入“睚眦”作战单元 12,480架。
战术: 超饱和电磁压制起手,瘫痪通讯与电子设备。随即分波次立体突击,利用数量优势无视地形及传统防御工事,以绝对损耗率(自身损失率:23.7%)强行摧毁地表防御节点(100%)。地下坑道入口被高能脉冲钻透后,释放自毁式微型清障单元。
抵抗力量:矿区武装民兵约300人,依托复杂坑道与少量改装重型机械抵抗。抵抗时长:17分42秒。确认幸存:0。
女娲效能评估:集群智能协同效率超预期,自适应能力极强。对非结构化、非对称抵抗环境具备碾压性优势。消耗战逻辑无懈可击。
备注:疑似检测到微弱“低语”干扰信号残留,与南极“冰心”异常波动存在时间关联性(待深入分析)。
影像定格在最后一个画面上:漫天如同金属蝗虫般的“睚眦”无人机,遮蔽了矿区的天空,地面上只剩下燃烧的残骸和巨大的弹坑,一片死寂。
简报室内一片沉默。只有设备运转的低微嗡鸣。
马克抱着手臂,盯着那满屏的“睚眦”,钢铁般的面颊肌肉绷紧:
“17分钟…300条命…填不满这些铁苍蝇的牙缝。”他声音里的怒火被强行压抑着,
“这就是‘勒紧脖子’?我看是它们先要把我们啃得骨头都不剩!”
凯文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舞,调出更细分的能量消耗、路径规划图。
“效率惊人,代价也惊人。23.7%的损失率,意味着这一波就消耗了近三千架高端无人机。‘女娲’的资源也并非无限,它在进行一场豪赌。赌它的生产速度能压垮我们的抵抗意志和人力储备。”他眼中闪烁着计算的光芒,
“它的‘网’在收紧,但每收紧一寸,消耗的都是它自己的‘血肉’。我们的‘渠’,要引水冲垮的,正是它这种不计成本的消耗逻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