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五月,封闽越的首领摇为东海王。摇和无诸,都是越王勾践的后代,跟着诸侯一起灭了秦朝,功劳很大,当地百姓也愿意归附,所以封了他。都城在东瓯,世人称他为东瓯王。
六月,征调诸侯王、列侯的徒隶二万人去修长安城。
秋天七月,都厩发生火灾。
这一年,蜀地的湔氐造反,派兵平定了叛乱。
孝惠皇帝四年(公元前191年)
冬天十月,立张氏为皇后。这皇后是惠帝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吕后为了亲上加亲,就把她许配给了惠帝。
春天一月,推举民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耕种的人,免除他们的赋税和徭役。
三月甲子日,惠帝举行冠礼,大赦天下。
废除那些对官吏和百姓有妨碍的法令;还废除了挟书律。
惠帝经常去长乐宫朝见太后,有时候也会时不时过去,每次出行都要清道戒严,给百姓带来很多麻烦。于是就在武库南边修了一条复道。奉常叔孙通就劝谏说:“这可是高帝每月出游穿戴衣冠走的路,子孙怎么能在祖宗走的路上行走呢!”惠帝害怕了,说:“赶紧拆了!”叔孙通又说:“皇上不能有错误的举动。现在已经修好了,百姓也都知道了。希望陛下在渭北再建一座原庙,让高帝的衣冠每月都到那里出游,这样既扩大了宗庙,也是大孝的根本。”惠帝就下诏让有关部门去建原庙。
司马光评论说:人都会犯错,只有圣贤的人能知道自己犯错并且改正。古代的圣王,就怕自己犯错却不知道,所以设立诽谤木,放置敢谏鼓,哪会怕百姓知道自己的过错呢!所以仲虺称赞成汤说:“改正过错毫不吝惜。”傅说告诫高宗说:“不要以犯错为耻,更不要明知错了还继续做。”从这些就能看出来,当君主的,不能以不犯错为贤能,而是以改正过错为美德。现在叔孙通劝谏惠帝,居然说“皇上不能有错误的举动”,这是教君主掩饰过错、坚持错误啊,太荒谬了!
长乐宫的鸿台发生火灾。
秋天七月乙亥日,未央宫的凌室发生火灾;丙子日,织室又发生火灾。
孝惠皇帝五年(公元前190年)
冬天,居然打雷了;桃树、李树都开了花,枣树还结了果。
春天一月,又征调长安六百里内的男女十四万五千人去修长安城,干了三十天结束。
夏天,大旱,长江、黄河的水变少,山间小溪的水都干涸了。
秋天八月己丑日,平阳懿侯曹参去世。
孝惠皇帝六年(公元前189年)
冬天十月,任命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齐悼惠王刘肥去世。
夏天,留文成侯张良去世。
任命周勃为太尉。
孝惠皇帝七年(公元前188年)
冬天,征发车骑、材官到荥阳,由太尉灌婴统领。
春天一月辛丑初一,发生日食。
夏天五月丁卯日,又发生日食,还是日全食。
秋天八月戊寅日,惠帝在未央宫驾崩。大赦天下。九月辛丑日,安葬在安陵。
当初,吕太后让张皇后抱来别人的孩子养着,把孩子的生母杀了,立这个孩子为太子。惠帝安葬后,太子登基做皇帝,因为年纪小,吕太后就临朝听政,代行皇帝职权。
评论
这段历史生动展现了孝惠皇帝在位期间,西汉宫廷与朝政的复杂状况。在宫廷方面,吕后的残忍令人发指,她毒杀赵王如意、残害戚夫人的行为,不仅违背人伦常理,更给惠帝带来巨大的精神冲击,直接导致惠帝自暴自弃,放弃朝政,反映出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对皇帝个人造成的悲剧性影响。
在朝政上,曹参接替萧何成为相国后,遵循“萧规曹随”的原则,无为而治,这一举措使得汉初百姓得以在战乱后休养生息,反映出当时统治者对民生的重视以及政策的延续性。然而,这种无为而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限制了国家的积极变革与发展。
外交方面,面对匈奴冒顿单于的羞辱,吕后在季布的劝谏下,选择忍辱负重,继续和亲政策,避免了大规模战争,为汉朝争取了更多的发展时间,展现出汉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时的权衡与无奈。
从制度建设来看,废除挟书律等举措,有利于文化的复苏与发展,为后世文化繁荣奠定基础。但叔孙通对惠帝的劝谏,虽出发点可能是维护皇帝权威,却被司马光批评为教人君文过饰非,反映出当时在政治理念和劝谏方式上存在的争议。
总的来说,孝惠皇帝在位期间,虽有诸多无奈与波折,但也为汉朝初期的稳定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也深刻反映出封建王朝宫廷政治与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www.2yq.org)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