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第三次上书:“打仗靠的是谋划,谋算充分才能赢。先零羌现在剩下的精兵不过七八千人,流亡在外,饥寒交迫,不断有人投降。我估计,最快这个月,最迟明年春天,他们就会彻底完蛋。您看,北边从敦煌到辽东一万一千五百多里,几千官兵驻守边塞,羌人多次来攻都没占到便宜。现在虽然撤了骑兵,但一万屯田精兵驻守,到三月之前,羌人马匹瘦弱,绝对不敢丢下妻儿,翻山越岭来进犯,也不敢把辎重运回去。这就是我断定他们会不战自溃的原因。至于他们偶尔小规模骚扰,很难完全杜绝。我认为,没有必胜把握就不轻易开战,没有十足把握就不轻易出兵。如果出兵不能彻底消灭先零,还不如用屯田的办法稳扎稳打。现在放弃必胜之策,去冒险,不仅没好处,还会让国内疲惫,损害国家威严。而且大军一旦出动,战后很难再留下屯田,湟中地区也不能空虚,到时候又得征发徭役,实在不划算!我身为臣子,如果为了避嫌而顺着皇上的意思出兵,却不顾国家安危,那就是不忠!”
赵充国每次上奏,皇上都让公卿大臣讨论。一开始,支持他的人只有三成;后来涨到五成;最后八成的人都同意了。皇上责问那些一开始反对的人,他们全都磕头认错。魏相说:“我不懂军事,但后将军(赵充国)多次谋划,从没出过错,我相信他的计策肯定行!”皇上最终采纳了赵充国的建议,但因为破羌将军、强弩将军一直坚持出兵,所以两边的意见都听了,下诏让两位将军和中郎将赵卬出击。这一战,强弩将军招降四千多人,破羌将军斩首两千,赵卬斩首和招降两千多,赵充国这边又招降五千多。最后,皇上下令撤军,只留赵充国屯田。
这一年,大司农朱邑去世。皇上念他是个清官,赏赐他儿子百斤黄金,用于祭祀。同年,前将军、龙頟侯韩增升任大司马、车骑将军。此外,丁令连续三年骚扰匈奴,杀了几千人。匈奴派一万骑兵反击,却一无所获。
评论
赵充国简直是“战略鬼才”和“职场硬刚天花板”!面对羌乱,别人想着速战速决,他偏要“温水煮青蛙”,用屯田的方式慢慢耗死敌人,把“不战而屈人之兵”玩出了新高度。他的屯田策略,不仅是军事手段,更是经济、政治的组合拳,既解决了粮草问题,又稳定了边境,还顺带发展了生产,堪称古代版“军民融合”典范。
在和朝廷的“争论”中,赵充国更是展现了“硬核”一面。儿子劝他明哲保身,同事们大多反对,皇上也多次质疑,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判断,用数据和逻辑硬刚到底,最终成功说服众人。这种对国家负责、不随波逐流的态度,放在今天也是职场人值得学习的榜样。反观其他将领,虽然出兵也有战果,但相比之下,赵充国的“慢功夫”更显智慧和远见。这也告诉我们,有时候,稳扎稳打、另辟蹊径,比盲目冒进更能解决问题。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www.2yq.org)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