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皇帝下诏赦免甘延寿、陈汤的罪过,不再追究,还让公卿们商议给他们封侯的事儿。有人认为应该按照军法里捕杀单于的规定来封赏。匡衡和石显却觉得“郅支单于本来就是逃亡在外,在绝远之地盗用单于名号,又不是真正的单于”。皇帝就参考安远侯郑吉的旧例,打算封给他们千户。匡衡和石显又出来反对。夏天四月戊辰日,皇帝还是封甘延寿为义成侯,赐给陈汤关内侯的爵位,每人食邑三百户,另外又赏赐黄金百斤。任命甘延寿为长水校尉,陈汤为射声校尉。这时候杜钦上疏,追述冯奉世以前攻破莎车的功劳。皇帝觉得那是先帝时候的事儿了,就不再追录。杜钦是以前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儿子。
荀悦评论说:甘延寿和陈汤的功绩和大义,足够封侯,追录冯奉世以前的功劳也是可以的。《春秋》的大义是,毁掉泉台就被认为是坏事,撤销中军就被认为是好事,这都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的。假传圣旨这种事儿,先王都是很慎重对待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这么做。要是假传圣旨的事儿大,但功劳小,治罪是可以的;要是假传圣旨的事儿小,但功劳大,赏赐也是可以的;要是功劳和过错相当,就这么处理也就行了。要权衡其中的轻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处理办法。
评论
竟宁元年,西汉朝廷内各种事件交织,生动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生态与人事纠葛。
在对待功臣方面,围绕甘延寿和陈汤的封赏争议不断。他们诛杀郅支单于,扬大汉国威,本应获赏,却因假传圣旨而遭丞相、御史反对,石显更是出于私心参与阻拦。而刘向上疏据理力争,详细列举他们的功劳,与历史上众多功臣对比,强调应重视其功绩。最终皇帝虽封了他们,但过程波折,这反映出朝廷内部不同势力为维护自身立场,在封赏决策上相互博弈,也凸显出君主在平衡各方意见时的艰难。这种对功臣的态度,不仅关乎个人荣誉,更影响着整个朝廷对军功的激励机制,若功臣长期得不到公正对待,会打击将士积极性,削弱国家军事力量。
在官员任用方面,石显为攀附冯奉世家族,举荐冯逡,后因冯逡揭露其专权而怀恨,进而影响皇帝对冯野王任御史大夫的决策。石显以“偏袒后宫亲属”为由误导皇帝,使冯野王错失机会,皇帝轻易听信,表明其缺乏主见,易受权臣影响。这一事件也反映出朝堂权力斗争复杂,官员的任用并非完全基于才能,个人私利与权力博弈掺杂其中,严重影响朝廷正常选才与用人。
此外,左伊秩訾与呼韩邪单于的故事,体现出匈奴内部的信任危机以及汉朝对归附匈奴人的政策。左伊秩訾因谗言归汉,呼韩邪单于虽有悔意,但左伊秩訾选择留汉,反映出匈奴内部政治不稳定,也显示出汉朝对匈奴降者有一定吸引力与接纳度,侧面反映出汉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有其独特策略与影响力。
总体而言,竟宁元年的这些事件,深刻揭示了西汉末年朝廷政治的混乱与腐朽,权力斗争干扰正常事务决策,赏罚不明影响士气民心,这些问题不断侵蚀着西汉王朝的根基,加速了其衰落进程。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www.2yq.org)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