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成帝阳朔元年至二年:朝堂风云与王朝隐忧
阳朔元年(公元前24年)
春天二月丁未日是月末,发生了日食。
三月,汉成帝大赦天下的犯人。
冬天,京兆尹泰山人王章被关进监狱,最终死在狱中。
当时大将军王凤掌握着朝廷大权,汉成帝很谦让,没什么决断权。汉成帝身边的人曾经推荐光禄大夫刘向的小儿子刘歆,说他学识渊博,有特殊的才能。汉成帝召见刘歆,让他诵读诗赋,听了之后非常喜欢,就想任命他为中常侍。都已经让人去取衣冠,马上要举行任命仪式了,身边的人都说:“还没告诉大将军呢。”汉成帝说:“这是小事,干嘛要告诉大将军!”身边的人都叩头力争,汉成帝没办法,只好告诉王凤,王凤认为不行,这件事就这么作罢了。王氏家族的子弟都担任卿、大夫、侍中、诸曹等官职,占据着重要的职位,朝廷里到处都是他们的人。杜钦看到王凤专权太厉害,就告诫他说:“希望将军能像周公那样谦逊、有敬畏之心,减少像穰侯那样的威风,摒弃像武安侯那样的贪欲,别让范雎那样的人找到机会说您的坏话。”王凤根本不听。
当时汉成帝没有继承人,身体也常常不舒服。定陶共王来京城朝见,太后和汉成帝秉承先帝的旨意,对待定陶共王非常优厚,赏赐比其他王爷多十倍,也不因为以前的事而心存芥蒂。还把他留在京城,不让他回封国。汉成帝对定陶共王说:“我还没有儿子,人的生命无常。万一哪天我有个三长两短,咱们就再也见不着了,你就长期留在京城陪着我吧!”后来汉成帝的病渐渐好了,定陶共王就住在京城的府邸里,早晚都侍奉着汉成帝。汉成帝对他又亲近又看重。大将军王凤却觉得定陶共王留在京城对自己不利。正好发生了日食,王凤就趁机说:“日食,这是阴气太盛的征兆。定陶王虽然和皇上亲近,但按照礼法,他应该在自己的封国做藩王。现在留在京城侍奉皇上,这不符合常规,所以上天发出了警示,应该让定陶王回到自己的封国去。”汉成帝拗不过王凤,只好答应了。定陶共王要告辞离开的时候,汉成帝和他相对流泪,然后分别。
王章向来刚正耿直,敢于说话。虽然他是被王凤举荐的,但他看不惯王凤专权,不亲近依附王凤。于是他就上了一道密封的奏章,说:“这次日食出现的过错,都是王凤专权蒙蔽皇上造成的。”汉成帝召见王章,向他询问这件事。王章回答说:“天道是很明察的,保佑善良的人,降灾给作恶的人,会用祥瑞和灾异来作为验证。现在陛下因为没有继承人,把定陶王接到身边,这是为了继承宗庙,重视国家社稷,对上顺应天意,对下安抚百姓,这是正确的主张和好事,应该出现祥瑞才对,怎么会出现灾异呢!灾异的出现,是因为有大臣专权。现在听说大将军竟然把日食的过错推到定陶王身上,建议把他送回封国,这不过是想让皇上在上面孤立无援,他好独揽朝政,谋取私利,这可不是忠臣该做的事。而且日食,代表着阴气侵犯阳气,这是臣子专权、欺凌君主的过错。现在朝廷政事,无论大小都由王凤决定,皇上连抬手做决定的机会都没有。王凤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把过错归咎于好人,把定陶王打发走。况且王凤欺君不忠,可不是一件两件事了。之前的丞相乐昌侯王商,本来是先帝的外戚,品行忠厚,有威望,历任将相,是国家的栋梁之臣。他坚守正道,不肯屈从于王凤,迎合他的意思。最后却因为家里的琐事被王凤罢官,自己忧愤而死,老百姓都很同情他。还有,王凤明知他小妾的妹妹张美人已经嫁过人,按照礼法不适合再侍奉皇上,却借口说她容易生孩子,把她送进后宫,不过是为了偏袒他小妾的妹妹。听说张美人根本就没怀孕生孩子。就连羌、胡等少数民族都知道杀掉头胎孩子来净化肠胃、端正世系,何况是天子,怎么能亲近嫁过人的女子呢!这三件事都是大事,陛下您亲眼所见,就足以知道王凤其他您没看到的事了。不能再让王凤长久地掌管朝政,应该让他辞官回家,选忠诚贤能的人来代替他!”自从王凤建议罢免王商,后来又让定陶王回封国,汉成帝心里就一直不痛快。等听了王章的话,汉成帝有所感悟,接受了他的建议,对王章说:“要不是京兆尹你直言相告,我都听不到对国家社稷这么重要的计策。而且只有贤能的人才能了解贤能的人,你试着帮我找能辅佐我的人。”于是王章又上了一道密封奏章,推荐信都王的舅舅、琅邪太守冯野王,说他忠诚守信,质朴正直,智谋过人。因为他是诸侯王的舅舅而出京任职,又因为贤能可以再入朝为官,这样可以表明圣明的君主乐于任用贤才。汉成帝当太子的时候,就多次听说冯野王是先帝时的有名公卿,声誉比王凤高多了,正打算依靠他来取代王凤。王章每次被召见,汉成帝都会让身边的人回避。当时太后堂弟的儿子侍中王音却偷偷在一旁偷听,把王章说的话都听清楚了,然后告诉了王凤。王凤听了之后,非常担忧害怕。杜钦让王凤称病回家,还上疏请求退休,奏疏言辞非常哀伤。太后听说后,为他流泪,连饭都不吃了。汉成帝从小就亲近依靠王凤,不忍心罢免他,就下了一道措辞优厚的诏书回复王凤,强行让他出来继续任职。于是王凤又出来处理政事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