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给的,让我拿着去东晓市换钱去。哎,老太太对我还真好,以后得好好孝敬她老人家。”
“TM我对你不好啊?你怎么不说孝敬孝敬我呢。”这孙子,也不想想没熊光明他能娶上媳妇吗,一点感恩的心都没有。
“嘿嘿光明咱哥俩还说这干啥,你的好哥哥心里记得明明白白的,要不我以身相许了吧?”
“你要没事就滚啊,我都打算睡觉了,累一天了。”丫再待一会熊光明指定得踹他。
“有事有事,老太太让你陪着我去一趟,我自己也没去过别在让人坑了。”
“你没去过,我也没去过啊,找谁换,能换多少钱我都不知道,我过去干嘛,你自己去吧。”
“老太太说了,到哪就找一个叫黑皮虎的就行,周围看场子的都认识他,一块小黄鱼换100就行。”
这老太太藏的挺深啊,要不是傻柱娶媳妇缺钱估计能藏到死。
“行吧,那我陪你跑一趟。”正好没去过,这次借着机会也长长见识去。
俩人推上自行车就出去了,崇文门鬼市白天还行,都是卖小玩意生活用品什么的,跟民众自发形成的鸽子市也差不多,等到了半夜就群魔乱舞了,卖什么玩意的都有。
解放后被打击了几次之后,鬼市上卖的才正经不少,最起码一些贼赃不敢明着卖了。
熊光明本来打算让傻柱驮着的,但是傻柱死活不愿意,实在是蹬不动了,熊光明还得驮着他,从南锣到崇文门也小十公里呢走着的话今天晚上就别睡了。
到了台基厂俩人把自行车藏到一个废院子里,戴好帽子蒙好了脸偷摸的就去了鬼市。
不摆摊卖东西不收钱,里面的看场子人也很好认,带着狗皮帽子三三两两的抱着肩膀来回溜达也不看东西,就盯着人,要不就站一边靠墙上抽烟。
本来以为都蒙着脸,结果到了一看没几个蒙着脸的,蒙着脸买卖东西的都是市面上见不得光的玩意儿。
他俩蒙着脸一进去,就被看场子的盯上了,就有人凑过来问:“买什么的,用不用给你们介绍一下,瞎转没准都找不到摊子在哪。”
PS:以下内容不影响后续情节,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找到的一些资料。
鬼市起源:五行八作的交易场
有一种说法,京城“鬼市”的前身,就是四九城买卖旧物的“小市”。顾名思义,这“小”就是指市场上卖的都是零七八碎的小东西。
由于营业时间不同,小市的叫法也不一样。凌晨两三点出摊儿,天刚亮收摊儿的叫“早市”,也叫“晓市”;下午三四点出摊儿,晚傍晌收摊儿的叫“晚市”;掌灯时候(大概晚上七点)出摊儿,后半夜收摊儿的,叫“夜市”。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清末民国的时候,“晓市”这种营业时间逐渐成了主流。
在这儿卖货的人是五行八作,十色人等,有八旗纨绔子弟,将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物件(如鼻烟壶、玉扳指之类)卖了换点嚼谷;有打小鼓的,将沿街收来的杂货倒腾出去;有失业贫民,他卖的那口锅,可能昨天晚上刚蒸完窝头;也有小偷甚至盗墓的,昨天夜里刚得来的趁着天黑赶紧脱手……
总之,在晓市上没有您买不到的东西,也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实际上晓市还有一个不便公开的秘密,就是卖货的人、买货的人谁都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谁。
如八旗子弟们,谁也不愿让邻居看到自己倒了架,就是失业贫民也不愿熟人看到自己混得这么“惨”,当然小偷更不愿意让失主知道。买货的人都是穷人,图个便宜,捡个漏。当然,谁也不想让人知道自己这东西是在晓市买的,多“掉价”啊。所以,这诸多的因素决定了这晓市就是不能在光天化日下进行。
由于独特的行情和规矩,到鬼市不能说“逛”,而要说“趟”
也正是因为有这些“见不得人”的秘密存在,所以晓市的开业、交易、规矩也都透露着神秘色彩。于是乎,对于外行来讲,这“鬼鬼祟祟”的晓市,就成了京城的传说——鬼市。而最着名的,当属崇文门的东晓市,宣武门的西晓市跟德胜门的北晓市了。
早年的东晓市夜半开市,天亮就散了。这儿以售卖估衣为主,其他货物鱼目混珠,既有来路不正的,也有珍奇物品,更有假货蒙人。
东晓市源起何时现无可考,但东晓市在清代时已经形成是没有疑问的。清乾隆年间久居北京的吴长元所着《宸垣识略》记载:“东晓市在半壁街南,隙地十余亩,每日寅卯二时,货旧物者交易於此,惟估衣最多。”
东晓市在清代时位于崇文门外药王庙逶西,半壁街南(药王庙现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学附近)。民国以后,这儿的空地陆续盖起房屋,东晓市才逐渐东移。解放前东晓市已移至西临红桥、东大地,东至葱店街,北至沙土山,西至唐洗泊街,南至法华寺一带,方圆足有一平方公里范围。胡同内两旁是地摊,每个地摊占地不过三五尺见长,摊与摊相连,每天开市顾客云集,争购物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