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封,必为寇!”
最后四个字,掷地有声,宛如惊雷。
朱元璋高大的身躯猛地一颤,脸色在烛光下变得煞白。他一生杀伐决断,自信能掌控一切,可朱雄英描绘的这幅百年后的凄凉景象,却让他感到了彻骨的寒意。
他不是没想过这些,但从未有人敢如此赤裸裸、如此系统地将这层窗户纸捅破。他原以为靠着朱家血脉和严苛的家法就能镇住一切,但此刻,他引以为傲的制度设计,在历史的铁律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大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朱元璋缓缓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负手而立,凝望着殿外深沉的夜色,一言不发。他的背影,第一次在朱雄英面前,显出了一丝落寞与疲惫。
他奋斗一生,难道就是为了给子孙埋下自相残杀的祸根吗?
许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依你之见,又当如何?不分封,则边防空虚。分封,则终将为祸。此乃两难之局,无解之题。”
朱雄英知道,最艰难的一步已经迈过去了。皇爷爷已经从愤怒的情绪中走出,开始真正思考这个问题。
他走上前,与朱元璋并肩而立,目光同样投向远方。
“皇爷爷,解题之法,不在棋盘之内,而在棋盘之外。”
他顿了顿,语气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与豪迈。
“这便是孙儿所言的——外封,可为王!”
他转身回到沙盘前,将那些代表藩王的棋子,一个个从大明的疆域版图上拿开,然后,指向了沙盘之外,那片广阔无垠、仅用蓝色颜料涂抹的海洋区域。
“皇爷爷,为何我们总要让子孙们在咱们这一亩三分地里争斗不休?这天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将诸位王叔分封海外,让他们去征服新的土地,建立新的藩国。如此,则有百利而无一害!”
朱元璋转过身,眉头紧锁:“海外?尽是不毛之地,蛮荒之所,如何建国?”
“非也!”朱雄英断然否定,“自唐宋以来,海路大开。据那些出海的商人与被俘的倭寇所言,向东,过一片大洋,有‘黄金洲’,遍地是金银;向南,有‘香料群岛’,其上之香料,在欧洲与黄金等价!我大明脚下的这片土地固然富饶,但与整个世界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
为了增加说服力,他抛出了一个朱元璋无法拒绝的诱饵。
“皇爷爷一生征战,国库至今不算充裕。北伐的军费,赈灾的钱粮,哪一项不是捉襟见肘?可若是我们能占据一两座黄金之岛,或控制一片香料产地,其利何止百倍千倍?届时,我大明将再无钱粮之忧!我们可以用海外之利,来反哺中原,可以组建更强大的军队,彻底扫平北元,让百姓永享太平!”
朱元璋的眼神亮了。
作为一个从底层爬上来的皇帝,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钱粮的重要性。朱雄英的话,为他打开了一扇他从未想象过的大门。
朱雄英趁热打铁,继续剖析:“更重要的是,将藩王们分封海外,他们便与朝廷形成了全新的关系。”
“其一,地理隔绝。茫茫大海是最好的屏障。他们在海外,即便有不臣之心,也断无威胁京师之能力。他们的存续,反而要仰仗大明本土的舰队和物资支援。他们将从潜在的威胁,变成我大明最坚实的臂助。”
“其二,野心转向。王叔们皆是人中龙凤,有雄心壮志是好事。与其让他们将野心用在内斗上,不如引导他们向外,去征服异族,去开疆拓土,为我朱家,为我大明,建立不世之功!他们征服的土地越多,我大明的疆域就越广,天威就越盛!”
“其三,利益捆绑。海外藩国需要本土的丝绸、瓷器、铁器、书籍,他们会将海外的黄金、白银、香料、矿产源源不断地运回中原。他们将成为大明经济巨轮的延伸,而不是割据一方的肿瘤。如此,内藩为寇,外封为王,岂非一目了然?”
一席话,振聋发聩。
朱元璋站在原地,久久不语。
他脑海中,那张陈旧的、以中原为中心的世界地图正在被撕碎,一幅全新的、以大明为核心,向无尽海洋辐射的宏伟蓝图,正在缓缓展开。
他看到了,他的儿子们不再是蹲守在边疆、日夜提防着朝廷的猛虎,而是驾驭着巨舰,在波涛之上为大明征伐开拓的蛟龙。
他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财富,如潮水般涌入南京,充实国库,让他的军队兵甲鲜明,让他的百姓衣食无忧。
这是一个何等壮丽、何等令人心潮澎湃的未来!
这个构想是如此大胆,如此颠覆,却又在逻辑上如此严密,在利益上如此诱人。
朱元璋感到自己的心跳在加速,一股久违的、开国之初的雄心与豪情,再次从心底燃起。但他毕竟是执掌天下数十年的帝王,狂热之后,是更加深沉的冷静。
“想法……是好的。”他终于开口,声音依旧沙哑,但怒气已然全消,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审慎,“但这一切,都建立在你说的那些‘黄金洲’、‘香料岛’确实存在,并且能够被我们征服的前提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