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机营大同初战告捷的军报,如同插上翅膀的信鸽,在应天府的秋风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一千新军,据守野外壕沟,竟于半个时辰之内,以近乎零伤亡的代价,击溃数千北元精骑。这战绩,已经不能用“胜利”来形容,它更像一则来自神话时代的传说,充满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魔幻色彩。
捷报传开,京师震动。秦淮河畔的说书先生们立刻编出了新段子,将神机营的火炮描绘成天公的雷锤,将皇太孙朱雄英誉为算无遗策的在世武侯。一时间,东宫的声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点。
然而,在这片举国欢腾的喧嚣之下,奉天殿内的气氛,却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海面,压抑而凝重。
“陛下!此诚乃我大明旷古未有之大捷!臣请旨,当立刻嘉奖神机营,并扩编新军,以火器之利,尽扫北元余孽!”兵部尚书铁铉第一个出列,他这位素来强硬的尚书,此刻被神机营的战力彻底折服,主张乘胜追击。
“不可!”
一声苍老却坚定的反对声,打断了铁铉的慷慨陈词。
大儒方孝孺颤巍巍地走出文官队列,他神情肃穆,眼中却带着一丝忧虑:“陛下,响水关之败,殷鉴不远。北元此次虽败,但其主力未损,更有神秘外力支持,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我军虽有小胜,但敌情未明,不宜轻动。为今之计,当是将神机营之精锐,分驻九边重镇,以其火器之利,加固长城防线。据坚城而守,以逸待劳,方为万全之策。”
方孝孺的观点,立刻得到了大部分文官的支持。他们骨子里对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抱有本能的警惕。在他们看来,守住疆土,远比开疆拓土来得重要。一时间,殿内“主战”与“主守”两派争论不休,吵得不可开交。
御座之上,朱元璋面沉如水,一言不发。他的目光,却越过了争吵的群臣,落在了那个从始至终都保持着沉默的少年储君身上。
“雄英,”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瞬间让整个大殿安静了下来,“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你,是怎么想的?”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了朱雄英的身上。
朱雄英缓缓走出,先是向朱元璋躬身一礼,随即环视四周,清朗的声音响彻大殿:“皇爷爷,铁尚书之‘战’,方学士之‘守’,皆是治国良策。然,皆非应对今日之局的……最优之策。”
“哦?”朱元璋来了兴趣。
“孙儿以为,”朱雄英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无论是主动出击,与敌决战;还是固守边疆,陷入漫长的消耗,都正中了那个隐藏在幕后之黑手的下怀。”
“北元军此次南下,其真正目的,并非攻城略地,而是试探与消耗。他们用一场边境冲突,成功地将我大明朝廷的注意力,乃至未来数年的国力,都牢牢地拖在了这片贫瘠的北方战场上。如此一来,我们便再无余力,去经略那片更为广阔、也更为富庶的海洋。这,才是他们的真正图谋!”
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让殿内许多大臣都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们只看到了战争本身,却未曾想过,这背后竟还隐藏着如此深远的战略算计。
方孝孺皱眉道:“纵使如殿下所言,可北境之危迫在眉睫,我等又能如何?总不能置之不理吧?”
“自然不能。”朱雄英微微一笑,那笑容里,却带着一丝令人心悸的锋锐,“大同之胜,不过是‘惊雷计划’的第一步,稳定了战局。现在,是时候执行此计划最关键的第三步了。”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地吐出了那足以让整个朝堂都为之疯狂的四个字:
“斩首奇袭!”
喜欢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请大家收藏:(www.2yq.org)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