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横山勘探纪要》,以格物司详实的数据,配上精美的插图,将横山一带的地理优势描绘得如同天赐宝地。文章中,甚至附上了一份由军工总署初步规划的“工业新城”蓝图。那图上,有整齐的工坊,有宽阔的道路,有为工匠们修建的住宅、学堂、医馆……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现代化城市雏形,跃然纸上。这篇文章,让全天下的工匠和商人都看得热血沸腾。
第三篇,也是最诛心的一篇,题为**《哀苏州》**。文章的笔调充满了惋惜与悲悯,痛陈苏州府因“少数士绅之私心与短见”,错失了成为大明第一工业重镇的千载良机。文章的结尾写道:“百年之后,当杭州之船帆遮天蔽日,松江之炉火映红东海,后人回望今日,或将叹曰:苏州,非亡于天时,亦非亡于地利,实亡于其民之无远见,其士之无担当也!”
这三篇文章,如三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扇在了苏州士绅们的脸上。
理论上,他们被驳斥得体无完肤。 利益上,他们成了全江南商界的公敌。 名声上,他们从“风骨清流”,变成了“短视自私、断送桑梓前程”的历史罪人。
那些原本还支持他们的苏州本地百姓,在看到那张美好的“工业新城”蓝图后,也开始窃窃私语,眼神里充满了怨怼。
苏州士绅集团,彻底被孤立了。
半个月后,一辆并不起眼的马车,悄然抵达了苏州府。
车内坐着的,正是皇太孙朱雄英。他此行,未带仪仗,只带了宋应星与几名亲卫。
他没有去府衙,而是直接来到了顾家的府邸。
顾家老爷子,那位曾经在背后串联抵制、德高望重的顾衍,亲自在门口迎接。他的脸上,再无半点倨傲,只剩下深深的疲惫与苦涩。
书房内,没有虚伪的寒暄。
朱雄英看着这位面容枯槁的老人,平静地开口:“顾老先生,本宫今日来,不是来问罪的。只是想问一句,苏州的‘文脉’,与苏州百姓的生计,孰轻孰重?”
顾衍沉默了许久,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站起身,对着朱雄英深深一揖到底。
“殿下……老夫,错了。”
朱雄英扶起他,语气温和了些:“先生没错。先生只是在用过去的方法,来守护自己珍视的东西。但时代,变了。”
他从袖中取出一份早已拟好的契约,放在桌上。
“本宫知道,诸位担心的是田产与祖坟。本宫可以承诺,军工总署的建设,将避开所有名胜古迹与各家祖茔。至于征用的田地,本宫也不白拿。”
顾衍疑惑地看向那份契约。
“这叫‘土地入股’。”朱雄英微微一笑,抛出了他那划时代的解决方案,“诸位可以将土地折算成股份,投入到军工总署的‘民用辅业’之中。比如,为军队生产被服、帐篷、行军粮的配套工坊;比如,将多余的钢铁产能,用于制造民用铁器、农具;再比如,未来成立的‘皇家车马行’,都需要大量的资本与土地。”
“这些辅业所产生的利润,将按照诸位的股份比例,每年进行分红。同时,各家子弟,若有聪慧好学者,可优先进入格物司下属的‘工商管理学堂’进修。学成之后,有机会成为这些皇家产业的‘大掌柜’。”
“本宫,不是要夺走你们的利益。而是邀请你们,换一种方式,与朝廷,与大明,一同分享这块更大的蛋糕。”
顾衍呆住了。
他看着眼前的少年,看着他脸上那自信而真诚的笑容,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原以为,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却没想到,这位皇太孙,竟直接掀翻了棋盘,拿出了一套全新的、他闻所未闻的、合作共赢的规则。
将士绅从改革的“受害者”,变成了“受益者”和“参与者”。
这已经不是权谋,这是阳谋!堂堂正正,却又让人无法拒绝的阳谋!
顾衍知道,自己,乃至整个江南士绅集团,已经输得心服口服。
“殿下……真乃天人也。”他喃喃自语,随即再次躬身,这一次,是发自肺腑的臣服。
“老臣,愿代表苏州士林,恭迎皇家军工总署,落户横山!”
窗外,秋日的阳光正好。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就此落幕。而朱雄英知道,他为自己未来的工业帝国,打下了最坚实,也最巧妙的一块基石。
喜欢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请大家收藏:(www.2yq.org)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