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面的波纹渐渐平息,青璃站在风中,像一株倔强的芦苇。我知道,她已经踏出了最重要的一步,但前路依旧荆棘密布。铁血盟不会轻易放过一个“叛徒”,而她,也必须面对自己的过去。
我望着她的背影,心中泛起一阵酸楚。曾经那个冷若冰霜的杀手,如今竟也开始学会犹豫、挣扎与选择。或许,真正的蜕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像春日融雪般,一点一点地渗入心田。
夜色渐深,我回到寝殿时,景轩还未歇息。他坐在案前,手中握着一封奏折,眉头紧锁,似在思索什么要紧之事。见我进来,他抬眼看了我一眼,目光温柔了几分,却仍掩不住疲惫。
“你刚见过青璃?”他低声问。
我点头,在他身旁坐下,“她决定不再为铁血盟效力。”
他沉默片刻,轻轻放下手中的奏折,低声道:“她终于愿意为自己活一次了。”
我靠在他肩上,轻声说:“墨羽一直在等她。”
他轻轻一笑,指尖拂过我的发丝,“有时候,最动人的不是轰烈的爱情,而是在对方最脆弱的时候,依然愿意伸出手的人。”
我们谁都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静静地依偎在一起。屋外夜风穿廊而过,吹动窗纱,像是命运的低语。
然而,这份宁静并未持续太久。
第二日清晨,朝堂之上便掀起了一场风暴。
我随景轩一同前往御书房,远远便听见殿内传来激烈的争吵声。走近时,只见几位老臣面色凝重,正对着景轩大声斥责。
“殿下此举,实属妄为!祖宗之法岂能轻改?民间动荡,百姓不安,皆因新政扰民!”
“是啊殿下,您可知民间已有流言四起,说七皇子欲以新政夺权,图谋不轨!”
景轩端坐于案后,神色平静,目光如炬,一一扫过那些反对者。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诸位大人,新政推行不过三日,何来‘扰民’之说?你们口中的‘流言’,又是从何而来?”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站出来,语气严厉:“殿下,老夫并非无理取闹之人。可这新政一旦施行,势必触动世家根基,动摇朝廷根基。老夫恳请殿下三思而后行。”
景轩缓缓起身,走到殿中央,目光沉稳如水:“诸位大人所忧,我理解。但你们可曾想过,若继续维持旧制,百姓将何以为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赋税沉重,灾荒频发,难道要让百姓饿着肚子去守那几条陈规旧律吗?”
他顿了顿,语气转缓,却更显坚定:“我不是要推翻祖宗之法,而是要在其基础上加以革新,使之适应当下国情。若一味固守,只会让盛朝步前朝覆灭之后尘。”
殿内一片寂静,只有风吹帘动的声音。
片刻后,一位年轻官员站了出来,正是前几日被景轩提拔的李文昭。他拱手道:“殿下所言极是。新政虽初行,但已显现成效。微臣昨日巡查京郊,见有乡绅响应号召,开始重新丈量田亩,分配水源,百姓皆感欣喜。”
另一位支持新政的官员也附和道:“不错,微臣亦听闻多地县令已着手整顿户籍,清查隐漏人口,财政收入有望增加。”
老臣们脸色阴沉,却一时无法反驳。
就在这时,一名小太监匆匆跑进殿中,跪地禀报:“启禀殿下,有三十多位官员联名上书,请陛下阻止新政推行。”
此话一出,殿内气氛骤然紧张。
景轩眉头微蹙,接过奏折,展开一看,果然是一份措辞激烈的奏章,指责新政“扰乱纲纪”、“动摇国本”,更有甚者,竟暗指他“图谋储君之位”。
我站在他身后,看见他握着奏折的手微微收紧,指节泛白。但他很快恢复了镇定,将奏折合上,淡淡一笑:“看来,有人不愿看到这场改革成功。”
我心头一紧,低声问:“怎么办?”
他望向我,眼中闪过一丝锐利:“他们想逼我退缩,那就更要让他们知道,我景轩不是软弱之人。”
接下来的几日,朝堂上风波不断。反对新政的官员越来越多,甚至有几家原本保持中立的世家也悄然站到了保守派一边。
我在宫中四处奔走,试图劝说几位关键人物。然而,他们的态度却变得愈发谨慎,甚至有些避而不见。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听到几个侍女在私下议论:“听说李大人家昨夜被人送了一箱黄金,说是只要他在联名奏章上签字,日后必有重用。”
我的心猛地一沉。
景轩也察觉到了不对劲。他召集亲信幕僚商议对策,发现反对新政的官员背后,似乎有一股隐藏的力量在操控一切。
“皇后。”我脱口而出。
景轩眼神一沉,没有否认。
果然,不久之后,皇帝召见景轩,质问他为何执意推行新政,并提及多封来自后宫妃嫔的密奏,皆言新政“扰民”“失德”。
景轩离开御书房时,神情凝重。我迎上去,握住他的手,感受到他掌心的凉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