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身穿彩衣的宫女走近说道:“娘娘,夜深露重,请回屋休息吧。"
她正是荣国府的大姑娘、凤藻宫的贤德妃贾元春,元春叹息道:“抱琴,你说母亲为何如此?三弟与她并无直接利益冲突,她为何总针对三弟?”
原来每次王夫人入宫探视时,都会在贾元春面前数落贾环,这让元春很是苦恼。
抱琴轻轻扶着元春,边走边说道:“娘娘,太太也是为了宝玉才一时糊涂,以后自然会明白的。"
元春回到寝宫,坐在床榻上叹了口气,贾家的人哪里懂得她的处境,自从入宫后,她处处小心谨慎,唯恐惹祸上身,一旦出事,不仅自己性命堪忧,还会连累整个家族。
能在宫中立足的,哪个没有后台?一个没落的国公府邸根本无法让她安心,不然也不会处处受制,在宫里提心吊胆地熬过了十年。
忽然有一天,她察觉周围人对她态度变得恭敬起来,日子也顺遂不少,起初她以为有人要害她,整日如履薄冰,害怕被陷害牵连家人。
直到有一天,坤宁宫的总管太监夏守忠对她也格外客气且有些尊敬,令她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听说自己的庶弟贾环因战功在北辽被封为一等忠勇伯,并回京掌控京畿大营十万兵马,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地位显赫。
元春这时才明白,近来众人对她态度温和许多的原因——她的庶弟贾环出息了,贾家重新振兴,这使她在宫中的处境得到了改善。
祖母当年送她入宫时的嘱咐仍记忆犹新。
那时,祖母含泪叮嘱她说:“元儿,你莫怨我心狠,把你送去那不见天日之地。
家中如今形势艰难,你大伯父和父亲都难堪大任,只能让你进宫拼搏,这也是为了家族长远之计,委屈你了,若有怨恨,只怨我一人。"
回忆起祖母当年那伤心的样子,元春心中依旧酸楚。
家中无能撑事的男子,才让祖母为贾家操碎了心。
身为荣国府嫡长女,元春自幼锦衣玉食,备受祖母宠爱,为家族奉献也是分内之事。
然而天意弄人,十三岁入宫,十年光阴虚度,终究只是个女官。
她已不再抱有幻想,只盼年岁一到即可出宫与家人团聚。
没想到事情出现转机,弟弟贾环受封,荣国府后继有人,这让元春喜出望外,即便未能达成祖母的愿望,贾家也有了一根顶梁柱。
后来,她被册封为凤藻宫贤德妃,元春清楚这与贾环的功劳密不可分,毕竟后宫的荣宠与前朝息息相关。
当年祖母托甄贵妃关照她,但甄家怎会轻易帮忙,自然不会全力以赴为她铺路。
蹉跎十年无所建树,贾环受封后,她便迅速封妃,由此可见,若想在后宫过得安稳,少不了贾环的支持。
母亲似乎对贾环充满敌意,多次劝说都未见效,这让元春颇为忧虑。
如今贾环愈发出色,不仅受封侯爵,还获准穿蟒袍。
元春自幼饱读诗书,深知大乾赐蟒袍的深意,她担心母亲继续这般行事,迟早会让贾环与她反目,引祸上身。
虽说自古以来嫡庶有别,庶子与主母难以和睦,但贾环岂能被视为普通庶子?
见元春愁眉不展,抱琴安慰道:“娘娘,下次太太进宫时再劝劝她也不迟。
府中还有老太太和老爷在,太太不会有事的。"
元春叹息道:“抱琴,你有所不知,环弟九岁时便上了战场,在尸山血海中存活下来,走到今天这般地步,绝非偶然。
母亲如何会是环弟的对手,只会自取其辱。
环弟能从多次行动中展现出果断狠辣的手段,显然是能成大事之人。
况且陛下对他颇为倚重,我担心母亲若真的惹怒环弟,局面将难以控制。"
元春凝视着门外的夜空,低声说道:“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一面……”
抱琴也在心中暗忖,太太确实缺乏远见,三爷这样的才俊,岂是后宅女子能够算计的?白白让娘娘担忧。
换了任何一位主母,有了如此出色的庶子,都会尽力拉拢,怎么会结怨呢?
林府。
林如海正品着大红袍,被黛玉瞧得有些不好意思,说道:“玉儿,爹爹只喜欢这个口味,你不该觉得可惜。
环哥儿少不得谁的,也少不了你的。
不过是几盒茶叶罢了,看你噘着嘴像是多大的事似的。"
黛玉撅嘴道:“爹爹,环儿只给了三盒,现在都被您拿去了,我还能喝什么?再说,就算环儿还有,他也得来府里才行呀。"
“这有何难?我已经派人去叫环哥儿了,很快他就会到。
玉儿记得提醒他带多几盒。"林如海笑着说。
黛玉听后惊愕不已,嗔怪道:“爹爹,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就为了这点茶,您竟把环儿叫来?”
林如海摇头叹息:“真是女大不中留,留久了反而成仇,古人的话果然没错。"
“爹爹……”
黛玉撒娇般地说着,脸颊泛起红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