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仁爽快地答应了。
听他这么说,于海棠心里特别开心。
她甚至把自己的小手递到姜大仁手里,让他占点便宜,给他一点动力。
这个小动作直接让姜大仁乐得合不拢嘴,整个人傻笑不停,一副猪哥模样。
……
转眼就过去了一周。
王镪处理完家里的事情,在姜大仁他们入职的第二天就回来了上班。
他找到苏烨汇报情况,特别是苏烨留下的钱,他已经交给了卫秀芳,并告诉她,这是苏烨给她的养老钱。
以后家里有什么困难,也可以去找苏烨帮忙。
这下,卫秀芳又忍不住哭了。
她为自己的女儿感到惋惜和愧疚。
这么好的男人,竟然只在一起那么短的时间。
眼看好日子就要来了,却因为一场意外,全部化为泡影。
王镪这几天也没少折腾,整个人明显憔悴了不少。
苏烨见状,也没有给他安排什么任务,只是让他在办公室休息几天,养养精神,等恢复了再继续工作。
新的一周开始了。
大家期盼已久的年终考核,终于来了。
早上,考核组在工业部领导的带领下,来到轧钢厂,开始进行考核工作。
在统筹经济发展时期,国内所有国有企业的运作方式都是统收统支,没有自主的可控制资金。
就算有一点,也是很少的一部分,留给企业自己使用。
想用这点钱来升级设备、翻新厂房,甚至引进人才,基本上是办不到的。
这个阶段,国有企业的特点主要是由行政来主导,统一管理、统筹安排。
建国初期,劳动制度实行“统一招收、统一介绍”,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缓解了沿海地区劳动力过剩、内地劳动力不足,以及老企业技术工人多、新企业技术工人少的问题。
国有企业内部采用以固定工为主的用工方式,保证就业稳定。
但这种僵硬的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不利于提高劳动力的使用效率。
“只能进不能出”的规定,让员工普遍缺乏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整体发展。
在人事管理方面,借鉴国外和苏联的经验,国有企业实行集中管理。
通过培养、训练、吸收、审查、提拔、调配等手段,干部队伍迅速壮大。
不过,人事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倒退。
1976年,啯家开始推动国有企业人事制度的恢复,这也为后来的改开开放储备了人才。
在利润分配上,国有企业实行统收统支制度。
企业大部分利润都要上交啯家,用于支持啯家建设,能够自己留用的资金非常有限。
虽然企业内部尝试过设立奖励基金、利润分成、提取奖金等办法,但在巨大的财政压力下,这些措施都没有实际效果。
因为缺乏发展资金,国有企业普遍没有积极性去经营。
统包统筹的模式适合计划经济时期的环境,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制度基础,却无法顾及各企业之间的差异。
啯家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管得太多、太细、太死,导致企业内部平均主义严重,生产积极性不高,职工的创造力也被压制。
探索合理的制度设计,给国有企业更多自主权,激发企业自身的活力,成为下一阶段国企改开的目标。
当然,现在的领导层,自然不会注意到这些问题。
就算注意到了,也不会有改变的想法。
三线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
这个时候,全国上下一盘棋,没人敢提出反对意见,阻碍啯家的发展和建设进度。
所以,即使有人担心,
也只是提些建议,供上面的领导参考。
所以,这次轧钢厂的年终考核,
基本也就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考察的。
人事干部的任免有没有违反规定?有没有徇私舞弊、滥用职权、中饱私囊的情况?
在收入和利润的分配上,有没有出现亏空?有没有挪用公款、假公济私的行为?
生产任务方面,今天下达的任务完成了多少?
最后一点是关于**测评,要在全厂范围内对主要厂领导进行调查和评估。
最后把这些汇总起来,得出今天的年终考核结果。
这次负责轧钢厂年终考核的领导,是**苏烨,他也没想到,
竟然会是钟鼎林亲自来处理这件事。
没错,
其他单位的考核负责人都是从组织部和工业部抽调的人员。
但这一次,负责轧钢厂的是这位大人物亲自出马。
这让全厂原本就高度重视的人,
更加紧张,精神状态直接拉满到两百分。
谁都不敢松懈,全程由杨爱国亲自接待和安排。
其他人也不敢随便靠近,
更不敢随便说话。
就连李仁义这个时候也缩着脖子,像只乌龟一样,
不敢轻举妄动,
一切听从考核组的安排,以及杨爱国的指示,
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