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
王康,这个来自现代的穿越者,在楚国已生活数月,凭借着远超时代的见识和智慧,渐渐站稳脚跟。
王康深知,这些宝藏是改变楚国命运的关键,他决心以此为契机,对楚国进行全面改革。
这天早朝,王康怀揣着激动与忐忑,出列向楚王进言:“陛下,臣近日有幸寻得周朝末期遗留的宝藏,其中诸多珍贵之物,或可助我楚国走向昌盛。臣以为,当下楚国虽国力不弱,但内有吏治腐败,外有强敌环伺,唯有改革方能破局。”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
老臣赵太师首先站出来,眉头紧皱,胡须抖动,大声说道:“陛下,祖宗之法不可轻易更改。我楚国历经数百年,一直遵循旧制,方能延续至今。这突然要改革,万一触动祖宗根基,后果不堪设想啊!”
王康赶忙解释:“太师所言虽有道理,但时代在变,如今各国纷争不断,若我们墨守成规,如何能在这乱世中脱颖而出?周朝宝藏中的古籍,记载着诸多强国富民之策,比如推行新的税收制度,可使国库充盈;改良军事训练方法,能增强军队战斗力。”
右丞相孙大人冷哼一声,阴阳怪气地说:“哼,一个不知从何处冒出来的宝藏,仅凭几张不知真假的古籍,就妄图改变楚国百年传统,简直是痴人说梦。谁知道你这些所谓的改革,是不是别有用心?”
王康面色不改,诚恳地回应:“丞相大人,王康一心只为楚国,绝无半点私心。如今楚国百姓生活困苦,边境战事又时有发生,若不改革,如何保障百姓安居乐业,如何抵御外敌?”
楚王坐在龙椅上,眉头微蹙,沉默不语。
他心中明白楚国面临的困境,但改革之事关乎重大,不得不慎重考虑。
这时,武将李将军站出来,抱拳道:“陛下,末将支持定北王。末将常年驻守边境,深知我军训练方式存在诸多弊端。若能借鉴古籍中的军事之法,或许能提升我军实力,更好地保卫楚国。”
赵太师瞪了李将军一眼:“竖子无知!军事之事岂是你说改就能改的?老祖宗传下来的练兵方法,历经无数战事考验,难道还比不上那些不知所谓的古籍?”
李将军涨红了脸,反驳道:“太师,时代不同了。如今敌军装备和战术都在不断变化,我们若不与时俱进,拿什么去和别人对抗?”
朝堂上,支持和反对改革的声音此起彼伏,争论不休。王康看着混乱的场面,心急如焚。他知道,若不能说服这些守旧大臣,改革将难以推行。
散朝后,王康没有回府,而是留在宫中,恳请楚王单独召见。在偏殿中,王康再次向楚王详细阐述改革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陛下,改革虽有风险,但不改革楚国恐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税收改革可减轻百姓负担,增加国家收入;军事改革能让楚国在战场上更具优势;吏治改革则可肃清官场,让真正有才能的人得到重用。如此,楚国方能在乱世中崛起,成就霸业。”王康言辞恳切,眼中满是期待。
楚王缓缓开口:“王康,你所言朕并非没有考虑过。但改革牵扯甚广,一旦失败,朕有何颜面面对列祖列宗?”
王康跪地,坚定地说:“陛下,臣愿以性命担保,改革必能成功。若有差池,臣万死不辞!”
楚王沉思良久,最终说:“容朕再想想,你先回去吧。”
回到府中,王康并未气馁。他知道,要想推动改革,必须争取更多人的支持。于是,他开始频繁拜访朝中大臣,尤其是那些在朝中影响力较大但态度中立的官员。
他首先拜访了左丞相钱大人。钱大人为人稳重,处事谨慎。王康来到相府,向钱大人行了大礼后,便开始陈述改革的利弊。
“钱丞相,如今楚国局势危急,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您也看到了,朝堂之上争论不休,可若不做出改变,楚国的未来堪忧啊。”王康诚恳地说。
钱大人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缓缓说道:“定北王,你的心意老夫明白。但改革之事确实非同小可,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内乱。你可有把握应对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王康早有准备,他从怀中拿出一份详细的改革计划,递给钱大人:“丞相请看,这是臣制定的改革计划,每一步都考虑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之策。比如在税收改革方面,我们会先在几个县进行试点,成功后再推广到全国;吏治改革则会逐步替换那些腐败无能的官员,确保平稳过渡。”
钱大人接过计划,仔细翻阅起来。许久,他放下计划,看着王康说:“定北王,你这份计划确实考虑周全。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老夫也需再权衡一番。”
离开相府后,王康又陆续拜访了几位大臣。虽然并非所有人都支持他,但也有不少人态度有所松动。
与此同时,赵太师等守旧派也在暗中活动。他们频繁聚会,商讨如何阻止改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