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范围内,关系好的同学开始“共享情报”。比如乔英子开出了什么,大概是什么类型的罐子;方一凡开出百万时罐子的特征(灰光浓郁);季杨杨开出胶囊时罐子的状态(紫光内敛)……虽然系统随机性极强,这种经验主义未必靠谱,但总比盲猜强。大家互通有无,试图总结(玄学)规律。
“英子,你上次那个梳理便签是黄光对吧?大概什么样的黄?”
“方猴儿,你中一百万那个罐子,除了灰光浓,摸着是不是特别沉?”
“杨杨,你给你爸那个胶囊……”
策略四:钻空子未遂派(失败案例)
总有不信邪、想挑战系统规则的“勇士”。
案例A:学生甲试图让双胞胎弟弟学生乙用自己的学生证去买罐子(两人长得像)。结果刚进店门,门口黑点一闪,怀安面前的屏幕上立刻弹出红色警示:【身份ID:甲,当周次数已达上限。检测到异常面部匹配度,疑似冒用。警告一次!】学生甲和乙灰溜溜地被“请”了出去。
案例B:学生丙想把自己当周的购买资格“转卖”给急缺钱的丁,约定丁给丙五千块,丙带丁进店用丙的“脸”买罐子,开出的东西归丁。结果付款时,系统再次报警:【付款人身份信息(丁)与购买资格绑定身份(丙)不符!交易中止!警告!】两人不仅交易泡汤,还各自收到一次系统警告(三次警告进黑名单)。
几次“以身试法”的失败案例传开后,学生们彻底老实了。怀安小店里那套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刷脸识别系统”,成了悬在所有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维护着限购令的绝对权威。
限购,如同一道无形的筛子,过滤掉了纯粹的投机和狂热,让每一次开罐都带着更强烈的期待感和策略性。小店门口不再排起长龙,但每到周末,总能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或凝神静气地挑选,或豪气干云地“十连抽”,或拿着开出的物品(无论好坏)或惊喜或懊恼地讨论着。
怀安乐得清闲,每天依旧看书喝茶,看着这些年轻人在规则框架下,为了一丝改变命运的可能而努力(或赌博)。限购令下,“怀安奇妙屋”的经营,进入了一种紧张有序、充满策略博弈的新阶段。而关于“如何最大化利用每周十次机会”的讨论,也成了高三楼道里新的热门话题。
喜欢怀安的穿越日记之罐子盲盒请大家收藏:(www.2yq.org)怀安的穿越日记之罐子盲盒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