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会议室的玻璃窗洒进来,照在桌面上那份崭新的PPT封面上——“未来三年产品创新方向展望”。刘好仃坐在会议桌一头,手里握着一支激光笔,眼神扫过一圈坐得整整齐齐的团队成员。
“大家都知道,咱们这阵子干得不错。”他语气轻松,嘴角带着笑意,“订单稳了、售后体系也搭起来了,客户满意度上去了。可你们也知道,这市场就像跑步机,你要是不往前跑,就只能被甩下去。”
小李坐在第二排,手里还拿着刚泡好的枸杞菊花茶,闻言忍不住笑出声:“刘哥,您这话说得跟鸡汤似的。”
“鸡汤也有营养嘛。”刘好仃笑着回了一句,随即正色道,“接下来,我们要做点不一样的。”
屏幕上一页页翻动,展示的是当前市场上主流玻璃产品的技术参数、用户反馈以及行业趋势分析。最后一页定格在一个词上:创新。
“我们不能一直靠现有的几款产品打天下。”刘好仃指着屏幕说,“现在国际市场稳固了,正是时候把目光放长远一点,看看有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搞出来。”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有人低声嘟囔:“搞新品?那不是要重新投入研发?”
“是啊,研发周期长不说,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另一个声音附和。
刘好仃没急着回应,而是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写下几个数字:“去年,全球智能玻璃市场规模突破了两百亿美金。今年预计增长超过百分之十五。而咱们目前的产品线,在这块几乎是空白。”
他转身看着众人:“你们觉得,我们还要继续守着老产品吗?”
没人说话,但气氛明显变得认真起来。
“我知道大家担心什么。”刘好仃语气缓和了些,“怕资源不够,怕影响现有业务,怕研发投入打水漂。这些我都理解。”
他顿了顿,换了个轻松的语调:“不过你们有没有想过,当年我们连国际物流都搞不定的时候,谁会想到今天能在迪拜建起服务中心?当初连个像样的售后队伍都没有,现在不也能做到24小时响应?”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笑声,气氛缓和了不少。
“所以,”刘好仃笑了笑,“别怕挑战。这次我保证,不会让研发拖累现有业务,也不会让大家单枪匹马去闯。咱们一起,慢慢来。”
小李举手:“那……具体打算做什么方向的新品?”
刘好仃点点头,按下遥控器,屏幕上出现一份厚厚的行业前沿技术报告。
“这份报告是我这段时间整理的。”他说,“里面提到了几种可能的技术方向,比如电致变色玻璃、自清洁涂层、还有更节能的中空结构设计。”
他指着其中一页:“尤其是这个电致变色玻璃,能根据光线自动调节透明度,非常适合用在高端建筑幕墙和汽车天窗上。虽然目前成本高,但市场潜力巨大。”
“听起来挺高科技的。”有人嘀咕,“但我们有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吗?”
“没有。”刘好仃坦然承认,“但我们可以学。先收集资料,请教专家,再组织内部研讨。只要方向对了,总能一步步走通。”
“那研发周期呢?”又有人问。
“初步估计,至少需要一年半到两年。”刘好仃如实回答,“但我们会分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先做材料测试和技术验证,第二阶段才真正进入产品开发。”
他环视全场:“所以,这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我们要做的,是先把路铺好。”
会议室里沉默了几秒,然后小李率先鼓起掌来:“行吧,刘哥,我支持你!”
掌声渐渐响亮起来,像是春天的第一场雨,轻柔却坚定地落在每个人心头。
几天后,研发筹备工作正式启动。小李负责资料搜集,一位之前参加过海外培训的老员工负责联系业内专家,几位年轻工程师则开始着手整理国内外相关专利和技术论文。
某天下午,刘好仃接到了一个电话。
“刘总,我是张教授。”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关于你们想研究的那个新型纳米涂层,我这边倒是有篇最新的论文,可以发给你参考。”
“太好了!”刘好仃精神一振,“谢谢您,张教授。”
“另外,”张教授顿了一下,“我听说国外有家初创公司在尝试一种复合型光催化材料,据说效果不错,但还没量产。你们要是感兴趣,我可以帮忙牵个线。”
“当然感兴趣!”刘好仃毫不犹豫地说,“您什么时候方便,咱们约个时间聊聊?”
挂掉电话后,刘好仃站在窗边,望着厂区内忙碌的身影,心里踏实了许多。
他知道,这条路不容易,但他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几天后的深夜,刘好仃还在办公室加班。桌上摊开的是一份初步的研发计划草案,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时间节点、预算分配和阶段性目标。
他拿起笔,在“不可预见因素应对资金”那一栏写下了一个数字,然后轻轻合上文件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