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车间,空气中弥漫着金属与玻璃混合的味道。刘好仃站在操作台前,手里握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样品制作流程图,眼神专注而坚定。
“今天是第一轮样品制作的日子。”他环顾四周,工人们已经陆续到位,技术人员也早早调试起了设备。“大家都知道,这次不是普通的升级,而是全新的方向。”
小李在一旁擦了擦手:“刘哥,我们准备得够充分了吧?”
“再充分,也得看实际效果。”刘好仃笑了笑,“别忘了,理论和实践之间,差的不只是数据,还有手感。”
话音刚落,车间里响起一阵轻松的笑声。气氛虽紧绷,但被这句调侃轻轻一拨,似乎也没那么沉重了。
设备启动,流水线缓缓运转起来。第一批材料被送入机器,操作人员按照新流程一步步执行。起初一切顺利,直到关键融合环节时,显示屏突然跳出红色警报——温度波动超出允许范围。
“怎么回事?”刘好仃快步走过去,眉头微皱。
技术员赶紧查看参数:“可能是新配方对温控太敏感,稍微偏差一点就触发报警。”
“那就调。”刘好仃语气平稳,“把设定值再精确0.5度试试,另外安排人盯着传感器,看看是不是误报。”
调整完毕后,新一轮尝试开始。可当材料进入融合阶段,依旧出现了排斥现象,成品表面出现细微裂纹。
“又失败了。”有人低声说。
刘好仃没说话,只是拿起样品仔细观察,然后轻轻敲了敲桌面:“第一次总是最难的。咱们才刚开始,急什么?”
他转身对团队说道:“刚才的数据我都记下来了,问题出在两个地方:一是温控精度不够,二是材料配比还没找到最佳点。接下来,我们要做三件事。”
他竖起手指:“第一,联系采购部,确认是否能尽快更换那台老化的高精度温控设备;第二,重新校准所有测量仪器,确保误差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内;第三,今晚加班加点,把昨天查到的那几篇外文资料再过一遍,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关键点。”
会议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人点头记录,有人已经开始打电话协调资源。
“刘哥,听说那台温控设备的备用零件仓库里没有?”小李凑过来问。
“嗯,确实。”刘好仃摸了摸下巴,“不过我已经让技术人员联系厂家了,最快明天能发货。这两天先用现有设备顶一下,能多精细就多精细。”
“那……万一还是不行呢?”
“那就再来一次。”刘好仃笑得坦然,“咱们做样品,就像烧瓷器,火候不到,颜色不对;火候过了,可能就碎了。关键是找那个‘刚刚好’。”
夜幕降临,车间灯光依旧明亮。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而这里,是一群人静悄悄奋斗的地方。
第二天上午,新的尝试再次开始。
这一次,温度控制得更稳了,可材料融合依旧不稳定,成品性能波动较大。
“这回的问题可能出在添加剂上。”小林翻着手中的报告,“之前那篇国外研究提到一种辅助剂,能增强材料亲和力,可惜成分不详。”
“那就试着模拟。”刘好仃拍板,“买几种市面上常见的类似添加剂,按不同比例进行测试。”
于是,实验室变成了一个小型试验场,各种试管、量杯、搅拌器齐上阵,像极了厨房里的厨师们调配秘方。
“刘哥,我感觉像是在做蛋糕。”小李一边称重一边打趣,“只不过这个‘蛋糕’吃下去可能会炸。”
“那你小心点,别把我们的样品做成爆米花。”刘好仃笑着回了一句。
尽管过程艰难,但团队的士气并没有低落。他们知道,每一次失败都离成功更近一步。
第五次尝试,结果依旧不如预期。
“五次了,还没成。”有人开始嘀咕。
“会不会是我们方向错了?”年轻工人阿强忍不住问。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湖面,激起阵阵涟漪。
“方向错没错,得靠数据说话。”刘好仃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来,我们一起回顾这五次的数据,找出共性问题。”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画出五组曲线图:“你们看,每次失败的地方都在这里——材料融合后的稳定性不足,说明我们还没找到真正的平衡点。”
他顿了顿,转向众人:“但我们也不是毫无收获。至少我们知道了哪些方法行不通,也知道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优化。”
“而且,”他语气忽然轻快了些,“我记得阿强昨天在会上提了个建议,说能不能调整加热顺序试试?当时大家都忙着分析数据,没人深入讨论。现在,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阿强愣了一下,随即站起身:“其实我也只是随便想想……就是觉得,也许我们可以先把部分材料提前预热,这样在融合的时候更容易结合。”
“不错的想法。”刘好仃眼睛一亮,“你这个思路,跟昨天那篇论文里的观点有点相似。我们可以试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