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车间里,灯光像一群不肯回家的萤火虫,明明已经到了该休息的时间,却还在嗡嗡作响的设备旁坚守岗位。刘好仃站在操作台前,手里拿着刚出炉的样品,指腹轻轻摩挲着那块玻璃表面,光滑得像是被春风拂过的湖面。
“这感觉……真不像我们厂能做出来的东西。”小李凑过来,一脸不可思议地摸了摸,“有点像国外那些高端定制镜片。”
“你别摸了,小心把指纹留在上面影响检测结果。”阿强笑着拍了他一下。
众人笑出声来,气氛轻松了不少。这是他们连续失败七次后第一次成功做出性能接近标准的样品,尽管还有些瑕疵,但至少方向是对的。
“现在不是感慨的时候。”刘好仃把样品放进检测箱,“咱们得抓紧时间测试,看看它到底行不行。”
“可实验室那台老设备……”小林欲言又止。
“我知道。”刘好仃点头,“但它还能动,而且今天是它的‘高光时刻’。”
第一轮测试从早上八点开始,持续到中午十二点。实验室里,两台老旧的检测仪发出轻微的嗡鸣声,像两个上了年纪的老兵,在努力完成最后一次任务。
“温度传感器不太稳定。”技术员一边盯着屏幕一边报告,“有时候会突然跳几度。”
“那就手动记录。”刘好仃安排道,“小林、阿强,你们轮流守着,每五分钟记一次数据变化。”
“明白!”两人立刻进入状态。
测试内容包括抗压强度、透光率、热稳定性等基础指标。虽然这些项目对新材料来说只是初步验证,但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后续能否量产。
“这玩意儿要是真成了,咱们厂可就不再是那个只能接低端订单的小作坊了。”小李一边记录一边感叹。
“你现在就开始幻想上市发布会啦?”刘好仃笑道。
“我这不是提前酝酿情绪嘛。”小李眨眨眼,“等真成了,我第一个上去发言。”
“那你得先学会不念错字。”阿强插话。
笑声中,时间过得飞快。四小时过去,第一组数据终于整理完毕。
“抗压强度98.6%,超过预期目标;透光率达到91%,略低于理想值,但在可接受范围内。”小林翻看记录本,“热稳定性也不错,升温降温过程中没有明显裂纹。”
“听起来不错。”刘好仃点点头,“但还不够完美。”
“您还想要啥自行车?”小李摊手。
“我们要的是稳定性和一致性。”刘好仃拿起笔,在记录本上写下几个数字,“比如这个材料编号Z-7——它在多次试验中表现最稳定,我怀疑它是关键。”
“所以您圈出来了?”小林问。
“对。”刘好仃笑了笑,“有些东西,不能只靠运气。”
下午两点,第二轮测试开始。这次要模拟极端环境下的使用情况,尤其是低温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
“恒温箱坏了。”维修人员一早送来坏消息,“制冷模块出了问题,修好最快也得明天。”
“那我们就换个思路。”刘好仃果断决定,“用冰柜代替恒温箱,分段降温。”
说干就干,大家立刻搬来了工厂食堂的备用冰柜,放了几层保温棉和加热垫,模拟不同温度区间的变化过程。
“这方法听着像小时候玩的科学实验。”小李嘀咕。
“科学实验也是科学。”刘好仃拍拍他的肩,“关键是观察和记录。”
测试进行得很慢,因为冰柜温度控制远不如专业设备精准。每隔半小时就得手动调整一次,确保样品处于设定温度下。
“零下二十度,保持五分钟。”小林一边操作一边报数,“表面无异常,微气泡未扩散。”
“继续降温,零下三十度。”刘好仃盯着样品表面。
几分钟后,冰柜里的样品出现了细微变化。
“等等……”刘好仃突然皱眉,“你们看到没?表面有细小气泡在移动。”
“我也看到了!”阿强赶紧拿出手机拍照,“好像在低温下反而更活跃了。”
“有意思。”刘好仃接过照片仔细看了几眼,“这说明什么?”
“可能是在特定温度下,材料内部应力释放方式变了。”小林分析道,“或者添加剂在低温环境下发生了某种反应。”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都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点。”刘好仃将照片存进文件夹,标注了详细的时间和温度参数。
夜幕降临,测试仍在继续。窗外的风呼呼吹过,像是为这群不肯认输的人鼓掌。
“最后一组数据,零下四十度,五分钟后恢复常温。”小林报完数据,抬头看了眼时钟,“今晚估计得通宵。”
“那就通宵吧。”刘好仃笑着说,“反正明天也没人约我吃饭。”
“您这话听着怪伤感的。”小李打趣。
“我这是怕你们太累,想找个话题活跃气氛。”刘好仃晃了晃手中的记录本,“再说了,只要这块玻璃能扛住这一关,咱们就能睡个踏实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