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窗边,手里端着一杯刚泡好的菊花茶,看着窗外的绿树在风中轻轻摇晃。厂里的环保制度已经顺利运行了一个多月,员工们从最初的抵触到现在主动参与,甚至还有人开始提建议、搞创意。他心里踏实了不少,但总觉得,这还只是个开始。
“刘哥!”小王敲了敲门,手里拿着一沓资料,“技术部那边说,上次那封匿名信提到的新材料,他们找到了几家供应商,可以试一下。”
刘好仃接过资料翻了翻,点了点头:“行,先安排试验小组试试看。对了,下周的会议准备得怎么样了?”
“PPT我都做好了。”小王笑着说,“不过说实话,我还不太明白绿色生产到底是个啥概念。”
刘好仃笑了笑,把茶杯放下:“简单点说,就是咱们不仅要做到达标排放,还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效率,用更环保的方式去制造产品。”
“听起来有点像‘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少吃草’?”小王眨眨眼。
“差不多吧。”刘好仃拍拍他的肩膀,“不过这次不是让马儿受苦,而是要给马儿换上更好的鞍。”
会议室里坐满了人,空调吹出的凉风让人精神一振。刘好仃站在投影幕布前,打开了PPT。
“大家都知道咱们厂最近环保工作做得不错,”他开口说道,“但今天我要讲的是——绿色生产。”
底下有人低声嘀咕:“绿色生产?听着像是种菜。”
刘好仃没理会,继续往下讲:“绿色生产不是口号,也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趋势,一种机会。举个例子,有一家玻璃厂,原本每年光是能源消耗就占成本的三成,后来他们引进了一套节能设备,虽然前期投入不小,但三年下来省下的钱足够回本不说,还拿到了政府补贴,产品质量也提升了。”
有人抬头了,眼神里多了几分兴趣。
“当然,我知道你们会担心两个问题:一是成本会不会太高,二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做这件事。”刘好仃顿了顿,“我想说的是,绿色生产不是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场循序渐进的进化。我们可以从小处着手,比如优化流程、改进设备、提升原材料利用率,这些都不需要一次性大投入,但累积起来效果惊人。”
“那我们要怎么开始?”一个老工人问。
“第一步,就是今天这个会议的目标。”刘好仃指着屏幕上的标题,“我们要设定目标,明确方向,然后一步步去实现它。”
接下来的时间里,刘好仃一边讲解,一边回答各种提问。有人问原材料能不能换,有人关心工艺会不会变复杂,还有人担心培训时间不够。
刘好仃一一解答,最后总结道:“绿色生产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管理层的任务,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会议结束后,小王凑过来:“刘哥,我觉得你刚才说得挺有道理的,但我还是有点迷糊,咱具体该怎么做?”
“别急,明天就开始讨论。”刘好仃笑着拍了拍他的背,“今晚回去好好想想,明天咱们头脑风暴。”
第二天一早,会议室再次热闹起来。桌上摆着白板和几张写满字的便签纸,大家都围坐着,气氛轻松又认真。
“谁先来?”刘好仃环视一圈。
“我来吧。”一位年纪稍长的技术员开了口,“我觉得可以从原材料入手。咱们现在用的玻璃原料都是传统配方,如果能找到更环保、更容易回收的材料,是不是能降低污染?”
“这个思路不错。”刘好仃点头,“记下来。”
“我觉得设备也可以考虑升级。”另一位年轻员工接着说,“有些老机器能耗高,效率低,换成节能型的,说不定还能提升产量。”
“对,我也觉得流程优化很重要。”小王也插话,“比如咱们熔炼玻璃的时候,温度控制能不能再精细一点?这样既能节省能源,又能保证质量。”
“没错,这些都是切入点。”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大家不要怕想法不成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我们先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列出来,然后再筛选可行的方案。”
讨论进行得很热烈,有人提出改进包装方式以减少塑料使用,有人建议将废热回收用于其他工序,还有人提议引入数字化监控系统,实时掌握能耗数据。
“看来咱们厂里藏龙卧虎啊。”刘好仃笑着感慨,“以前我还担心大家思维固化,没想到一个个都这么有想法。”
“那是因为您给了我们空间。”小王咧嘴一笑,“要是以前开会就是听领导念稿子,谁愿意动脑筋?”
刘好仃听了这话,心里暖洋洋的。
到了下午,大家分成了三个小组,分别负责原材料、工艺流程、设备升级这三个方向的细化研究。每个人都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初步设想,气氛热烈而有序。
“我发现一个问题。”一位技术人员皱眉道,“我们现在掌握的技术资料比较旧,很多最新的绿色生产技术都没接触过,这样很难判断哪些方案真正可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