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坐在办公室里,手里还端着那杯凉透的茶。窗外阳光正好,照得玻璃上的水渍闪闪发亮,像是某种信号在提醒他:事情还没完。
他刚从会议室回来,汇报结束后的气氛比他预想的要轻松一些。厂长没有再追问那个一闪而过的信号,副厂长也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后续关注一下”,但刘好仃心里清楚,这不过是风暴前的平静。
智能化管理带来的效率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可它也像一面镜子,把原本藏在暗处的问题全都映了出来——比如供应链。
“以前靠经验做事,现在靠数据说话。”这是他在会上说的最后一句话。但他没说的是,数据只能告诉你问题在哪,解决它,还得靠人,靠流程,靠整个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顺畅运转。
他放下茶杯,打开系统后台,调出最近三个月的物料采购和库存记录。屏幕上跳出来的信息让他皱起了眉头:有三个关键原材料的到货时间波动极大,最长的一次延迟了整整五天。
“这不是设备的事儿了。”他自言自语,“这是供应链的事儿。”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厂区里来往的运输车,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过去他们只关注生产端的数据,却忽略了原材料这一头。如果供应链不稳定,哪怕生产线再智能,也会被卡住脖子。
“得动一动了。”他说着,拿起手机拨通了小王:“小王,你现在有空吗?我有点新想法。”
电话那头传来翻纸的声音:“我在整理A线的数据呢,不过听你语气,好像是大事?”
“嗯,”刘好仃笑了笑,“咱们得开始优化供应链了。”
场景1
三天后,刘好仃召集车间、仓库和采购三部门负责人开了个会。会议主题只有一个:梳理当前供应链流程图。
一开始大家还有点摸不着头脑,直到刘好仃把一张白板挂上墙,上面写着几个大字:“我们到底怎么进材料的?”
“这还用问?”采购老张笑呵呵地说,“当然是我们下单,供应商发货呗。”
“那你知不知道每次下单之后,仓库什么时候接收到通知?车间又是什么时候知道这批料来了?”刘好仃反问。
会议室顿时安静了下来。
“这个……好像没人专门负责同步吧?”仓库李姐迟疑地说。
“那就是各自为政咯?”刘好仃点点头,“那你们三个部门分别画一份流程图出来,明天交给我。”
第二天,三份流程图摆在了桌上。每一份都像是在讲不同的故事。
采购那边画的是“从下单到付款”的完整路径;仓库的是“从收货到入库”的操作步骤;车间的则是“从领料到使用”的需求反馈。
“你们三个加起来,都不算完整。”刘好仃指着其中一份,“这份流程里连审批都没写进去。”
“哦,那个是我们口头确认的。”老张挠了挠头。
“那要是口头确认出了问题怎么办?谁负责?”
会议室再次陷入沉默。
“这样不行。”刘好仃拍了拍手,“咱们得统一口径。今天下午,大家一起重新梳理一遍流程。”
于是,三个人围坐在白板前,一边回忆日常操作,一边互相补充细节。最终,他们画出了一张真正属于整个工厂的供应链流程图。
但在最后核对单据时,刘好仃发现了一份迟到三天的原材料单据。那上面标注着“临时换供应商”,却没有审批签字。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然后把它单独复印了一份,放进自己的笔记本里。
场景2
流程图搞定后,刘好仃决定识别出供应链中最关键的三个节点。
他原以为这会是个技术活,结果成了情绪活。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采购谈判!”老张抢着说。
“不对不对,最关键是库存控制。”李姐摇头,“东西买多了放不下,买少了又不够用。”
“你们说的都是中间环节。”车间主任赵师傅慢悠悠开口,“最关键的还是原料能不能按时到,影响生产进度。”
刘好仃听着他们的争论,心里有了数。他清了清嗓子:“咱们换个角度,别看哪个环节最重要,而是看哪个环节一旦出问题,整条线都会停。”
这句话一出,三人都不说话了。
“那就不是谈判、也不是库存了,而是供应稳定性和到货准时率。”刘好仃继续说道,“这两个点一崩,全盘皆输。”
于是他们开始用红黄绿标记每个节点的风险等级。最终,两个红色高风险点浮出水面:一个是主要原材料的单一来源依赖,另一个是备用供应商联系方式失效。
“这事儿得尽快处理。”刘好仃看着那串已经停机的号码,心想,“有些事,等不到危机爆发才去补救。”
场景3
接下来几天,刘好仃带着团队开始制定初步的优化方向清单。
他先让每个人提出自己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结果得到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流程已经够快了,还能怎么改?”
“你们有没有看过竞争对手的平均交货周期?”刘好仃笑着问。
没人回答。
他调出一张对比表,投影在墙上。表格显示,他们的平均交货周期比同行高出将近两天。
“就这两天,可能就决定了订单能不能按时交付。”他说,“这不是速度问题,是意识问题。”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不需要马上搞什么大改革,先把看得见的问题解决了就行。”
有人低头翻资料,有人开始记笔记。
“其实我们系统里有预警功能,但没人用。”一个年轻员工突然插话。
刘好仃眼睛一亮:“哪个模块?”
“是库存预警。”那人指着电脑屏幕,“当库存低于设定值时,系统会自动弹窗提醒,但我们一直没启用。”
“为什么不启用?”
“因为大家都习惯了人工盯库存。”
“这就是问题所在。”刘好仃笑了,“系统不是摆设,是用来帮我们发现问题的。”
他走回办公桌前,翻开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
“供应链优化,不只是流程的调整,更是思维的转变。”
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风轻轻吹动窗帘,带起一阵微尘在光束中旋转。
刘好仃合上笔记本,望着那道光影,心里默默想着:
这场战斗,才刚刚开始。
喜欢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请大家收藏:(www.2yq.org)深圳玻璃厂打工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