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玻璃厂仓库门口,手里拎着一串钥匙,脚边是一摞刚从办公室搬来的纸质台账。阳光照在铁皮屋顶上,反射出一片白晃晃的光,让人睁不开眼。
他深吸一口气,心想:这一章,得从“存”开始讲了。
物流那边的事总算理顺了些,司机们也开始适应新流程,送货准时率提上来了。可仓库这边的问题却像一块石头,压在他心头好久了。
前几天盘点的时候,小王跑来跟他说:“刘哥,咱们库存对不上啊!系统显示还有三百箱原料,我亲自去数了,就剩不到一百。”
刘好仃当时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事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一直没腾出手来好好查。
今天,他决定动真格的。
推开仓库大门,一股混合着机油味和纸箱霉味的气息扑面而来。货架整齐排列着,上面贴着标签,可有些已经模糊不清,像是被水泡过又晒干似的。
“老张呢?”刘好仃一边走一边问旁边的搬运工。
“在里头核对数据呢。”那人指了指最里面的一排货架,“说是要把最近三个月的出入库记录重新整理一遍。”
刘好仃点点头,走到仓库中央停了下来。他环顾四周,心里明白——这地方就像一个沉默的老者,藏着太多秘密,也掩盖了不少问题。
他先去了常用原材料区,抽查了三种用量最大的玻璃辅料。系统记录显示A材料库存为200公斤,实际只有145公斤;B材料系统显示85箱,实数是67箱;C材料更是离谱,系统写的是“充足”,结果货架上连半箱都找不到。
这不是简单的误差,而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数据失真。
他皱了皱眉,拿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又让小王拿来近三个月的出入库登记表。一页页翻过去,发现不少问题:有人漏记了整批次出库、有重复录入导致数量虚增、还有几笔记录字迹潦草到几乎认不出来是谁写的。
“这些账目,平时谁负责?”刘好仃问正在核对的小王。
“主要是老张他们几个仓库管理员,有时候也会让实习生帮忙录一下。”
“那有没有人专门检查?”
“好像……没有吧。”小王挠挠头,“大家都习惯了自己管自己那一块。”
刘好仃叹了口气。他知道,这是很多老厂的通病:流程松散、职责不清、依赖经验而非制度。
他正准备继续查看,忽然瞥见东侧角落的货架旁有一张纸片,边缘破损,像是被人撕掉后又粘回去的。他弯腰捡起来,仔细看了看,发现上面写着一笔出库记录,时间就在上周三,签名模糊得看不清是谁,只依稀能辨出一个“林”字。
他没说什么,只是把这张单据夹进了笔记本里。
下午,刘好仃召集技术员小张和采购员老李,在会议室开了个小会。
“咱们现在用的这套库存管理系统,功能太老旧了,根本跟不上节奏。”他开门见山地说,“得换一个靠谱的。”
“问题是预算有限。”老李接过话头,“市面上那些大品牌系统,动不动就是几十万起步,咱这小厂吃不消。”
“那我们就得挑个性价比高的。”刘好仃翻开笔记本,“你们俩帮我一起评估三家供应商的演示版本,重点看扫码入库、库存预警、报表导出这几个功能。”
“行。”小张点头,“我这就联系他们安排演示。”
接下来几天,三人轮流测试了三个不同品牌的库存管理系统。有的界面复杂得像操作飞机驾驶舱,有的功能太少,根本满足不了日常需求。直到第三家演示结束,刘好仃才眼前一亮。
这个系统的界面简洁,操作逻辑清晰,扫码入库只需要几步就能完成,还能根据历史数据自动预测补货量。更关键的是,它曾用于一家大型建材企业,系统右下角还留着“GD-BMIS 2021”的标识。
“这系统看起来靠谱。”小张说,“而且价格也在咱们预算范围内。”
“那就定这家了。”刘好仃一锤定音,“让他们下周来安装调试。”
系统确定了,接下来才是真正的挑战:让员工接受并习惯使用它。
刚开始试运行时,阻力不小。
“又要扫码,又要填表,这不是多此一举吗?”一名年长的仓库管理员嘟囔着。
“我们以前就这么干,也没出什么大问题。”另一个员工附和道。
刘好仃没发火,也没强求。他知道,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比教他学新技术难多了。
他让小张录制了一段简易操作视频,在午休时间放给员工们看。视频里,小张一步步演示如何扫码入库、如何调取库存报表、如何设置库存警戒线,全程不超过五分钟,语言通俗易懂,配上了些搞笑表情包,看得大家忍不住笑出声来。
“其实也没那么麻烦嘛。”有人看完后嘀咕了一句。
“对啊,省下来的力气够多喝两杯凉茶了。”旁边的人接话。
为了进一步鼓励大家参与,刘好仃还设立了“库存准确率提升奖”。每月底统计一次库存差异率,准确率最高的小组可以拿到一笔奖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