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玻璃厂仓库的监控屏幕上,刘好仃坐在机房里,手里端着一杯刚泡好的茶,眼睛却一动不动地盯着那张库存周转率图表。
“这曲线……好像开始往下走了。”他喃喃自语,嘴角微微上扬。
小张凑过来一看,差点激动得把鼠标拍飞:“刘哥,你快看!库存周转率比上周提升了整整12%!”
“嗯。”刘好仃点点头,没说话,只是轻轻抿了一口茶。这味道还是熟悉的苦涩中带着点回甘,就像这些年的工作一样,忙归忙,但总能尝出点甜头来。
几天后,控制室墙上贴了一张大大的A3纸,标题写着“库存周转率优化专项”。旁边还附了一张手绘的流程图,线条歪歪扭扭,像是小学生画的,但内容清晰明了:从采购下单到生产领料,再到系统更新,每一步都标上了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这是谁画的?”有人问。
“还能是谁?当然是刘工呗!”小陈笑着说,“他昨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一边啃包子一边拿笔在餐巾纸上画的。”
大家笑作一团,气氛轻松了不少。
刘好仃站在一旁,看着同事们围在墙边讨论那些数字,心里也暖洋洋的。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数据变化,而是整个团队慢慢适应新系统的证明。
会议室内,几个部门负责人坐在一起,桌上摆着三份材料:一份是最近三个月的库存报表,一份是订单变动记录,还有一份是供应商交货时间表。
“我们先看这组数据。”刘好仃指着投影幕布上的柱状图,“这种辅料,库存积压最多,周转天数超过45天。而同期的使用量,只有它库存量的一半不到。”
采购主管皱眉:“这东西是我们按客户订单提前备的,结果后来那个项目取消了。”
“对,就是这个原因。”刘好仃点头,“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责怪谁,而是建立一个更灵活的机制——订单有变,采购也要及时调整。”
生产部的老李点头:“我们车间这边其实早就建议减少这类物料的批量采购,但之前流程不透明,信息传达慢。”
“现在不一样了。”刘好仃笑了笑,“有了这套系统,我们可以实时看到库存情况,也能第一时间掌握订单变化。”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随后响起一阵翻资料的声音。
“这样吧。”采购主管主动开口,“以后重要物料的采购,我这边每天早上开个短会,跟生产、仓储碰一下当天的需求和库存情况。”
“再加上系统预警提醒,”小张补充道,“如果某种物料连续三天库存高于安全线,就自动弹窗提示。”
“好主意。”刘好仃满意地点点头,“这样一来,咱们就能做到‘有需求才采购’,而不是‘为了采购而采购’。”
接下来的几周,刘好仃亲自带队,梳理了几种长期滞销的原材料,并制定了“优先使用+逐步清仓”的策略。
“这些材料虽然不是常用品,但也不是完全用不上。”他在车间现场对员工们说,“我们可以把它们用在一些小订单上,或者作为备用库存,避免浪费。”
一位老员工插嘴:“刘工,你说得容易,但我们怎么知道哪些订单可以用这些材料?”
“这个问题问得好。”刘好仃拿出一张表格,“我已经让小张整理了一份‘替代材料对照表’,你们只要输入产品型号,就能看到有没有可用的库存材料。”
“哇,这太实用了!”几个年轻人立刻围了过来。
“还有哦。”刘好仃笑着继续说,“我们还会定期组织‘库存优化分享会’,谁提的建议被采纳了,就发个小红包,鼓励大家多动脑筋。”
“刘哥你是越来越懂人心了啊。”小陈打趣道。
“这不是人心,这是人性。”刘好仃眨眨眼,“人嘛,都喜欢被认可,被激励。”
某天下午,刘好仃走进仓库时,正巧看到小陈在货架前拿着扫描枪检查库存。
“怎么样?今天的数据准确吗?”他问。
小陈转过身,一脸得意:“百分之百准确!而且我还发现了一个问题。”
“哦?什么问题?”
“这批材料入库已经两个月了,但系统显示还没被使用过。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考虑退掉一部分?”
刘好仃一听,眼睛亮了起来:“不错啊,小陈,你这是举一反三了。”
“还不是你天天念叨‘库存要活起来’嘛。”小陈挠挠头,“我现在看到材料就想看看它的‘生命周期’。”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这一刻,不只是工作,更像是在共同守护这座仓库里的每一个角落。
一周后的晨会上,刘好仃站起身,打开了PPT。
“各位,这是我们这三周的库存周转率对比图。”他说着,点击下一页。
屏幕上的曲线明显变得更加平滑,平均周转天数从原来的38天降到了29天。
“这意味着什么?”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意味着我们的资金占用减少了,流动资金增加了,整体效率提升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