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厂区的玻璃顶棚洒下来,照在刘好仃的后背上。他正站在车间门口,手里拿着一份设备目录翻来翻去,眉头紧锁。
“这玩意儿真能行?”老李凑过来,看着目录上的图,“电磁除尘?听着挺高科技。”
“你懂个啥。”小王在一旁插话,“这是目前最主流的技术了,比咱们现在用的那个‘古董’强多了。”
刘好仃没说话,合上目录,叹了口气:“关键是价格。”
“贵是肯定的。”老李点头,“但咱得想想长远,要是哪天环保局再来查,超标排放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话让刘好仃点了点头,抬头看了看正在忙碌的生产线。自从绿色生产计划启动以来,大家的态度都变了,从最初的质疑到现在的主动配合,甚至还有几个老师傅开始琢磨怎么把碎玻璃回收利用得更好。
可光靠人工和流程优化远远不够,硬件设备才是关键。
“这样吧。”刘好仃转身对两人说,“我们得实地看看,不能光看资料。”
“去哪?”小王问。
“东莞那边有两家厂商,我联系好了,周末过去。”
“周末?”老李皱眉,“厂里没人咋办?”
“我已经跟张班长打过招呼了,他负责留守。”刘好仃拍拍手,“走吧,准备出发。”
周六一大早,刘好仃和老李就坐上了开往东莞的车。车上还带着一沓子技术参数表和对比清单。
“你说这俩厂家哪个靠谱?”老李一边开车一边问。
“一个叫‘恒净环保’,听说口碑不错;另一个叫‘蓝源科技’,设备性能差不多,就是价格高点。”刘好仃翻着资料,“不过听说他们之前跟一家玻璃厂合作出过问题。”
“什么问题?”
“好像是设备安装完调试失败,最后扯皮了。”
老李一听,摇头:“那这家咱得谨慎点。”
到了第一家“恒净环保”,接待他们的是一位姓周的技术经理,热情地介绍了公司历史、成功案例,还带他们参观了生产车间。
“你们这种玻璃厂,我们做过不少项目。”周经理边走边介绍,“我们的电磁除尘系统可以做到99.8%的粉尘过滤率,完全符合最新的环保标准。”
刘好仃听得认真,时不时提问细节,比如能耗、维护周期、售后服务等。
“如果采购的话,最快多久能装?”他问。
“一个月内安排安装,半个月调试完成。”周经理笑着说,“我们有专门的施工团队。”
离开恒净环保时,刘好仃还在回味刚才看到的设备运行演示。可刚上车,老李就嘀咕了一句:“总觉得他们说得太顺了。”
刘好仃没接话,只是默默记下了一条:需进一步核实客户反馈情况。
第二家“蓝源科技”位于东莞另一头。路上刘好仃忽然看见一辆熟悉的货车,车牌号写着“深圳XX玻璃”。
“等等!”他赶紧喊停,“那车是不是之前给我们供货的?”
老李眯眼一看:“好像真是……他们怎么会在这儿?”
刘好仃心头一动,立刻掏出手机拍了张照片。
到了蓝源科技,接待他们的是位年轻工程师,态度专业但略显紧张。介绍过程中几次被技术术语卡住,明显经验不足。
“你们之前的客户有没有类似玻璃行业的?”刘好仃问。
“有的,不过具体案例我们得回去调资料。”工程师回答。
“哦,那你们有没有跟深圳某玻璃厂合作过?”刘好仃顺势追问。
对方脸色一变:“这个……可能需要问销售部门。”
刘好仃和老李对视一眼,心里都有了数。
回到深圳已是傍晚。两人一头扎进办公室,开始整理考察笔记。
“恒净环保看起来靠谱,但蓝源那边有问题。”老李说,“那辆货车说明他们确实在服务同行企业,但为什么不愿承认?”
“可能是出了什么问题。”刘好仃翻着手里的资料,“而且那位工程师明显底气不足。”
“那咱们选哪家?”
刘好仃沉思片刻,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关键词:
成本
技术稳定性
售后支持
客户反馈
“明天再找人打听一下这两家公司的背景。”他说,“尤其是蓝源那边,到底跟那家玻璃厂发生了什么事。”
第二天一早,刘好仃就联系了几位熟人,还特意去了趟行业协会。
结果不出所料——蓝源科技确实曾为某玻璃厂提供过除尘设备,但安装后多次故障,最终导致生产线停工,双方闹得很僵。
“看来这家得排除。”老李摇头。
“嗯。”刘好仃点点头,“那就定恒净环保。”
可当他拿着采购清单去找财务时,却被拦下了。
“这预算超支太多了。”财务主管皱眉,“能不能换个便宜点的型号?”
“便宜的达不到标准。”刘好仃拿出成本分析报告,“这台设备虽然贵,但一年省下来的电费加上减少的罚款,三年内就能回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