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风还在吹,玻璃厂的屋顶被阳光晒得发烫。刘好仃坐在办公桌前,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眉头微微皱着。
“老刘,上周的数据都整理好了。”小张把一份打印好的报表放在他手边,“不过……有个地方我总觉得怪怪的。”
“哪?”他抬起头,语气平静但眼神专注。
“就是那个编号批次。”她指着表格里的一个数字,“和上次培训用的例子一模一样,可型号对不上啊。”
刘好仃接过纸,仔细看了几秒,轻轻嗯了一声:“你先留着,回头我再查。”
说完,他拿起手机,给夜班调度员打了通电话。时间不多,必须赶在下班前完成数据核对。电话那头传来有些沙哑的声音:“刘哥,刚换完班,还没来得及填表。”
“行,你现在补上就行。”他说,“别漏了关键字段。”
挂掉电话后,他转头对小张说:“这种事不能拖,咱们现在是监控体系的第一道防线。”
小张点点头,继续埋头处理数据。打印机嗡嗡作响,像是某种节奏,让整个办公室显得格外安静。
——
三号生产线的能耗数据又高了三天。
刘好仃调出监控录像,一帧一帧地看。画面里,员工们忙碌地操作设备,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
直到他看到小赵在换班时频繁调整切割参数的画面。
“这小子……”他轻声嘀咕了一句。
不是不听话,而是他根本没理解培训内容。视频教程虽然详细,但实际操作中总会遇到变数。他太想照搬流程,反而忽略了灵活性。
刘好仃打开车间日志,在小赵的名字下写了一笔备注。然后起身走向车间,打算找他聊聊。
路过质检室时,他顺手翻了几份最近的抽检报告。忽然,目光停在一个产品编号上——正是那批异常批次。
他合上文件夹,若有所思地站了一会儿,才继续往车间走。
——
《月度成本评估报告》初稿完成后,刘好仃第一时间拿去给财务部的老李签字。
老李拿着笔在纸上点了点,表情不太自然:“这个隐性成本……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材料损耗情况我都实地看过。”刘好仃说,“还有历史数据对比,不是凭空捏造。”
老李沉吟片刻,最终还是签了字。只是他在页角轻轻画了个问号,语气含糊地说:“你再查一遍吧。”
刘好仃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把报告收好,准备提交给厂长。
走出财务室的时候,他回头看了一眼老李的背影,心里隐隐觉得不对劲。
——
会议当天,气氛比想象中要冷清些。
王师傅坐在第一排,手里拿着报告,时不时抬头看看刘好仃。其他线负责人有的低头翻资料,有的干脆靠在椅背上打盹。
“这份报告里提到了几个重点。”刘好仃站在投影仪前,语气平稳,“首先是我们的节能空间,其次是隐性成本的上升,还有就是生产效率的波动。”
“你说的这些我们都知道。”有人开口,“问题是,天天填表,效率真的能提高吗?”
“当然不会立刻见效。”刘好仃笑了笑,“但我可以给大家看一组模拟图。”
他切换幻灯片,屏幕上出现一条曲线,从起点开始缓慢爬升,最后变成陡坡。
“这是每条生产线每天浪费的一点点材料。”他说,“如果一个月下来,累积起来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底下有人低声议论起来。
“所以,我建议引入‘每线每月节约目标’。”他继续说道,“你们自己定个数,月底看看谁做得最好。”
王师傅听完,点了点头:“这倒是个办法。”
——
会议结束之后,刘好仃回到办公室,发现桌上放着一张便条:
刘哥,粤玻那边又来了消息。陈经理说,那批低价订单可能有点问题。
他看着这张纸,手指慢慢收紧。
那批订单,价格低得离谱。当时他就觉得奇怪,但因为是新合作对象,也没多问。现在看来,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他拿起手机,再次点开陈经理的消息界面。
对话框里只有一句话:
“刘哥,有件事我想跟你说一下,关于那批低价订单……”
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没有回复。
——
第二天早上,刘好仃收到一封邮件。
标题写着:【成本评估报告反馈】。
他点开一看,是厂长亲自写的回信。
“整体分析到位,数据详实。”厂长写道,“但有几个细节需要进一步核实,尤其是那个异常批次的产品。”
最后一句加了粗体:
“你是不是已经注意到什么了?”
刘好仃看完,把邮件关掉,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
他知道,这场成本控制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而那些藏在数据背后的线索,正在一点点浮出水面。
他睁开眼,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
“真相就在眼前,但不能急。”
笔尖顿了顿,他又补充了一句:
“再等等。”
窗外,叉车依旧在来回穿梭,工人们谈笑风生。
一切都看似如常。
只是,刘好仃的心里,已经开始泛起一丝波澜。
喜欢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请大家收藏:(www.2yq.org)深圳玻璃厂打工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