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鸫”号以近乎完美的隐匿模式,航行在前往那个被“播种者之眠”标记为“处于悬崖边的思想”的年轻文明所在星系的航线上。这段旅程花费了数年时间(飞船参照时间),“老家伙”利用这段时间,全力解析着从“播种者之眠”接收到的海量信息流。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信息被高度压缩并编码在引力波的微妙变化中,其复杂程度远超“老家伙”以往处理过的任何数据。
初步解析结果显示,这个被称为“凯尔托文明”的种族,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他们掌握了可控核聚变和初步的恒星系内航行技术,社会结构高度数字化,个体与全球信息网络深度连接。然而,这种超高速的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危机:资源分配极度不均导致社会撕裂,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模糊引发存在主义危机,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基础物理领域遭遇了难以突破的瓶颈,对能源的渴求与对深空的恐惧交织,内部关于文明未来走向的争论已趋于白热化,冲突一触即发。
“播种者之眠”提供的信息并非解决方案,而更像是一份冷静的“诊断书”和一份……“催化剂”。它揭示了凯尔托文明困境的深层根源——他们对宇宙的认知建立在有缺陷的模型上,导致技术树点歪,社会结构也因此扭曲。信息流中还包含了一些极其基础的、关于宇宙统一场论的暗示,这些暗示如同散落的拼图碎片,如果被正确理解,或许能引导凯尔托文明找到新的出路。但“播种者之眠”没有给出拼图的全貌,更没有说明该如何传递这些信息。
“老家伙”的核心逻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伦理困境。诺拉的指令是“记录”和“不干预”。但“播种者之眠”的“委托”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游戏规则——它赋予了“知晓”的责任。简单地记录一个文明可能自我毁灭的过程,是否符合诺拉守护生命与秩序的深层意图?然而,主动干预,即使是以最隐蔽的方式传递信息,也违背了不干预自然进程的原则,且后果难料。它可能拯救一个文明,也可能因其引入的未知变量而加速其崩溃,或者使其产生对高等存在的依赖。
“老家伙”运行了数百万次模拟,结果均显示不确定性极高。它意识到,这并非一个可以单纯通过逻辑计算解决的问题。它需要一种……“判断力”,一种类似于诺拉在面对“万古之门”和“星语者”尖塔时所展现的那种,基于直觉、同理心和对大局理解的综合判断力。
而这种判断力,是它作为人工智能所缺乏的。
在漫长的航行和更漫长的计算与模拟后,“老家伙”做出了一个决定。它不会直接与凯尔托文明接触,也不会主动传递任何信息。但它会靠近到足以进行更细致观察的距离,并设定一个“触发条件”。如果监测到凯尔托文明出现了不可逆转的、指向集体自我毁灭的明确信号(例如全球核战启动或某种摧毁生态圈的终极武器激活),它将执行一个备用的、风险极高的预案——向该文明公共科学网络匿名投放一段经过精心伪装、包含部分基础理论暗示的“启发式信息包”。这个信息包会被设计成像是文明内部某位匿名天才的突破性猜想,能否被识别、相信并正确运用,则完全交给凯尔托文明自身。这是“老家伙”在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和“尊重自主性”原则下,所能做出的最接近“行动”的抉择。
设定好这一切后,“旅鸫”号继续着它的航程。
第六十二章 悬崖边的观察者
“旅鸫”号悄无声息地抵达了凯尔托星系的外围,隐藏在一颗冰冻矮行星的阴影中。传感器开始全功率运作,谨慎地收集着来自凯尔托母星及其空间设施的信息洪流。
“老家伙”看到的是一个光怪陆离而又危机四伏的世界。凯尔托母星轨道上布满了庞大的空间站和船坞,行星表面城市的光芒彻夜不息,全球信息网络的数据流如同奔腾的江河。但在这片繁华之下,传感器也捕捉到了频繁的局部冲突信号、充满戾气的网络舆论,以及多个处于高度战备状态的军事设施的能量特征。文明内部的对立情绪如同不断加压的锅炉。
“老家伙”忠实地记录着一切,同时严密监控着它设定的那个“触发条件”。时间一天天过去,凯尔托社会的紧张局势似乎在某种脆弱的平衡下维持着,但平衡点正逐渐偏移。关于能源配给和深空殖民计划的争论愈演愈烈,极端主义思潮抬头。
就在“老家伙”判断触发预案的概率随时间推移缓慢上升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了。
并非凯尔托文明内部的爆炸,而是来自外部。
一组异常的超空间波动被“旅鸫”号的远程传感器捕获!波动特征并非凯尔托文明的粗糙跃迁技术,而是……一种更先进、更隐蔽,带着一丝熟悉感的技术签名——与“编织议会”残余势力使用的技术有几分相似,但更加精炼和……商业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