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农庄,徐峰就开始处理鱼货把鱼肉片出来,鱼头鱼骨丢一起准备拿来煮鱼汤弄汤泡饭。
熊初墨帮忙打一下下手就拿手机把拍到的素材整理编辑一下发网上。
标题:《钓获鱼王之首,一千块钱一斤,星点笛鲷》
不得不说,熊初墨还挺有做自媒体的天赋,这标题名字就起的很唬人。
鱼肉片出来清蒸熟,每只猫都吃到两块鱼肉,另外还有鱼汤泡饭。
徐峰这边也差不多,鱼肉切厚片一点,然后再切一斤多雪花牛肉跟着涮开水锅。
鱼肉基本都是熊初墨在吃,徐峰就大口大口的吃牛肉,两人吃的浑身火热。
“评论区都炸,很多人在问我们在哪里钓的,还有不少质疑这个鱼货的价格。
他们都上图了。跟我们钓到的一模一样。”熊初墨吃饱之后就拿手机出来刷陪着徐峰吃饭。
“正常!这石蚌我见过钓鱼佬卖五十一斤的。
还被人砍价,最后40块钱一斤卖出去,那条鱼有个一斤七八量重。
市场价格取决于买家,就跟古董字画一样,你说它怎么好看,有历史意义,那都没有用,在大老粗面前那就是当柴火一样给烧了。
李姐她们对一千块钱一斤的石蚌不还价,那是因为她们吃过,而且价格比咱们卖的更贵。
那饭店里面,就没炒花甲这种便宜菜。”
熊初墨回想一下那个饭店,认真的点点头:“也是!看那个饭店的装修,我都不太敢进去消费。”
“石蚌鱼的口感在老饕面前是很独特的,普通人吃了就吃了,也分不出个所以然。
猪八戒吃人参。
码头那边就有不少专门捡漏的鱼贩子,低价收一些极品好鱼,通过自己的渠道卖给舍得花钱吃这些鱼的大客户。
你拿去摆摊的话,估计也就是卖个200-500一斤。
低于两百,我还不如自己吃。”
熊初墨闻言,嘴角咧起来:“哎嘿嘿,听你说这么多,我都想试试这石蚌鱼是什么特殊口感了。”
“下次下次,搞到三条以上,我们就自己吃一条。”
中午太阳还挺晒,不过下河对岸那边依旧有不少人在忙着种地。
两人吃饱喝足洗个澡就在客厅这里休息。
“哎,我觉得咱们少了一个乘凉的地方。
大棚那边用来堆肥堆工具了,出来屋檐就没地方乘凉。
咱们搭一个在外面可以乘凉也可以吃饭的地方,怎么样。”
“嘶~有想法!可以弄一个!
我上网买两棵葡萄回来,在大棚这边往外搭一个葡萄架。
你看看弄个什么样的遮阳棚回来。
在客厅吃饭,确实有点闷了。”
“嗯嗯!我在网上看到过,用稻草做的,算起来,我们自己就可以DIY一个出来,柱子可以用水泥或者镀锌管,上面铺稻草。
也就是天气热的时候用一下,下雨天也不怕。
怎么样?”熊初墨还拿手机凑到徐峰边上分享里面的稻草亭棚。
“可以搞。买水泥太麻烦了,你找个模板出来,里面的尺寸都算好,我明天打电话让人过来安装。”
“这么简单的吗?”熊初墨还以为这个东西要忙几天呢。
“简单的很,我买三轮车的那个镇上有专门做这个东西的门店,四根柱子再加上横梁,焊接出框架,后面我们自己铺上稻草就完事。
一天就做出来。
你看看做个尺寸稍微大一点的,比客厅小一点。”
“嗯嗯!”
两人的生活趋向于小农的务实,吃好喝好赚点小钱。
熊初墨在网上找模板和尺寸,徐峰带上帽子顶着太阳去巡查一番菜地,看看新种下去的农作物生长状态怎么样。
有人说,华夏人到了一定的年纪,自然而然的就会觉醒种地技能。
其实这话说的不太对。
这种地技能是刻在基因里的,没表现出来是因为个人手里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而且社会把人搬离了土地忙着挣钱存活。
行走在田埂上,看着南瓜苗冒新芽,韭菜根也吐新叶子,玉米种子刚刚顶土冒头。
一切表现都预告着这生机勃勃。
种下去不是种子,而是一种希望。
青枣林这边的土鸡不太用管理,有一亩多草莓地给它们嚯嚯,早上煮米饭的时候多煮两斤米,然后用米糠搅拌一下喂一餐就完事。
夜晚的时候投喂点稻谷杂粮就算一天的伙食。
三只狮头鹅那更不需要徐峰管理,整个农庄那么多青菜给它吃,早上跟着吃一点米糠就完事。
这土鸡不能喂的太好,不然容易长肥油,最好是半饱的情况下让它们自己去觅食,多跑跑多运动。
从田地一直走到鱼塘这边,站在围网边上看着里面蹦跶跳跃的“蛤乸”还挺期待。
网上下单的稻谷种和莲藕苗还送到,种下这两样东西,这鱼塘就很像那么一回事。
背着小手溜溜达达,顺道去青枣林那边搞七八个青枣装裤兜里,在衣服上擦一擦,吃的嘎嘎脆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