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注】程应旄说:微微恶寒,是因为肌肤被寒邪侵袭,胆怯而收敛。阵阵恶风,是因为肌肤被风侵袭,疏松难以抵御。轻度发热,是因为肌肤被热熏蒸,好像要发散出来。“啬啬”“淅淅”“翕翕”这些词都是从皮毛的感觉来形容,与伤寒的症状相比,自然有浮浅、深沉、轻浅、深重的区别。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掰开,十二枚)
这副药有五种主要药材,另外三种药材需要切碎。把所有药材放在七升水里,用小火煮,煮到剩下三升。然后把药渣去掉,把药液调整到合适的温度,喝下一升。喝完药后过一会儿,再喝一升多的热稀粥,帮助药力发挥。盖上被子保暖,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全身微微出汗是最好的效果。但不要出太多汗,像水一样流下来,那样病不会好。如果喝了一次药就出汗了,病情好转,就不用再喝了,剩下的药可以不用完。如果不出汗,就再喝一次,按照前面的方法。如果还是不出汗,下一次喝药的时候,可以缩短时间间隔,大约半天内把三次药喝完。如果病情比较重,需要在一天一夜内密切观察。如果喝完一剂药,病情还在,就再煮一剂来喝。如果还是不出汗,那就连续喝两到三剂。在服药期间,要忌食生冷、黏滑、肉类、面条、辛辣、酒、奶酪、有异味的食物。
【按语】桂枝汤方中,桂枝下有“去皮”二字。要知道桂枝的气味辛甘,功效全在于皮,如果去皮那就是枯木了,怎么会有解肌发汗的功效呢?应当删掉这两个字,后面类似的情况也如此。
【方解】这个方剂叫桂枝汤,以桂枝为君药。桂枝性味辛温,辛能发散,温能通达卫阳。芍药性味酸寒,酸能收敛,寒能入阴营。桂枝作为主药配伍芍药,在发汗中蕴含敛汗的意思;芍药辅佐桂枝,在调和营气中具备调卫的功效。生姜的辛味,辅佐桂枝来解表;大枣的甘味,辅佐芍药来调和中焦。甘草性味甘平,有安内攘外的能力,用来调和中气,也就是调和表里,并且调和诸药;因为桂枝和芍药相互需要,生姜和大枣相互配合,借助甘草的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冲突,这是刚柔相济而相互和谐。其中的精妙之处在于服药后片刻,喝热稀粥来助力药力。因为谷气在体内充实,不但容易酿生汗液,更能使已经侵入的邪气不能稍有停留,即将到来的邪气不能再侵入。又妙在盖上被子保暖大约一个时辰,全身微微出汗,像是有汗,这是传授微微出汗的方法。不可让汗像流水一样淋漓,否则病必定不能去除,这是禁止过度出汗的意思。这个方子是仲景众多方子中的首位,是解肌发汗、调和营卫的第一方。凡是中风、伤寒,脉象浮弱,自汗出而表证不解的,都可以用它来主治。其他的只要见到一两个症状符合,就可以用,不必症状全部具备。所以麻黄汤、葛根汤、青龙汤等发汗的方剂,都有用到它。如果不出汗,那是麻黄汤证。脉象浮紧,是麻黄汤的脉象。本来不可以用桂枝汤。然而刚开始无汗,已经用麻黄发汗,汗出后病解又烦躁,脉象浮数的;以及攻下后脉象仍然浮,气上冲的;还有攻下后腹泻停止,但身体疼痛不停的,经典中都用这个方子来解表。实在是因为这时表症虽然还没有解除,但是腠理已经疏松,邪气不在皮毛,而在肌肉。并且经过发汗、攻下,津液已经损伤,所以脉象和症状虽然和麻黄证相同,但是主治应当属于桂枝汤。粗通医术的人妄称桂枝汤专门治疗中风,不治疗伤寒,使人疑惑而不用。又说专门作用于肌表,不治疗其他病症。却不知这个方子,加倍芍药和生姜,加上人参,名叫桂枝新加汤,用来治疗营表虚寒,肢体疼痛;加倍芍药加上饴糖,名叫小建中汤,用来治疗里虚心悸,腹中急痛;再加上黄芪,名叫黄芪建中汤,用来治疗虚损、虚热、自汗、盗汗。由此可知仲景的方子,可以通治百病。根据寒温情况服用,喝热稀粥来助力药力,是想让谷气在体内充实,容易酿生汗液。温覆大约一个时辰,微微似有汗,不让汗像水流一样,说的是不可过度出汗。因为取汗要不缓不急,不多不少,缓则邪气必然滞留,急则邪气反而不能除尽。汗多就会亡阳,汗少则病必定不能去除。如果一服汗出病愈,说的是病情轻的,初服一升病就解除了。停止后服,不必服完药剂,说的是不可再服第二升,恐怕会过量。如果不出汗,再服,依照前面的方法,说的是初服不出汗病未解除,再服一升,依照前面的方法。又不出汗,后面再服,说的是病仍然没有解除。后面服第三升。稍微缩短间隔时间,大约半天让三服都服完,说的是服这第三升,应当稍微缩短服药间隔,也不可太缓慢,以半天三个时辰左右为限度,让三服都服完,才正好适合服药的情况。如果病情重的。初服一剂,三升都服完,病没有解除,再服一剂,病还是没有解除,就再服三剂,以一日一夜二十四个小时为限度,务必等到汗出病解为止。后面凡是说依照服用桂枝汤的方法,就是说的这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