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病,手足厥冷五天,发热也五天。假设到了第六天,应当再次出现手足厥冷,如果没有再厥冷,病会自愈。因为手足厥冷终究不超过五天,与发热的天数都是五天,所以知道病会自愈。
【注释】伤寒邪气传至厥阴经,会出现阴阳错杂的病症。如果阳气与阴气交会,即阴中有阳,就不会手足厥冷;如果阴气与阳气交会,即阳中有阴,就不会发热。只有阴寒强盛不能与阳气交会,阴独自为阴,才会手足厥冷;阳气亢盛不能与阴气交会,阳独自为阳,就会发热。一般来说,厥冷与发热相互较量,哪方偏胜就是病情逆乱,病情就会进展;厥冷与发热平衡,病情就顺和,病就会痊愈。现在厥冷与发热天数相等,阴阳之气自然平衡,所以知道阴阳调和,病会自愈。
【集注】方有执说:手足厥冷五天,发热也五天,阴阳的胜负没有偏差,应当再次出现厥冷。没有再厥冷,是阳气偏胜。阳气主生长,所以可知病会自愈。
张璐说:这里说手足厥冷终究不超过五天,是说厥冷的一般情况;后面说厥冷反而持续九天且伴有下利,是说厥冷的变化情况。一般情况病容易治,有变化就难以恢复。
林澜说:三阴经伤寒,从太阴经开始,手足温暖;少阴经病,手足寒冷;厥阴经病,手足厥逆。然而病到厥阴,阴寒已至极,反而有发热的道理?因为阳极生阴,所以阳病会有厥冷的症状;阴极生阳,所以厥逆会有发热的情况。
伤寒热邪轻微,厥冷也轻微,仅指头寒冷,神情沉默不想吃东西,烦躁几天后,小便通畅,颜色清白,这表明热邪已除。想进食,病就快好了。如果出现厥冷、呕吐,胸胁烦闷胀满,之后必然会便血。
【注释】伤寒热邪与厥冷都轻微,所以手足不冷,仅指头寒,说明寒邪浅。沉默属阴象,烦躁属阳象。不想进食,是胃气不和。这是厥阴经阴阳错杂的轻症,即论述中热轻微厥冷也轻微的证候。如果几天后小便通畅色白,说明邪热已去;想进食,说明胃气已和。热邪去除、胃气调和,阴阳自然平衡,所以病会痊愈。如果小便不利且色赤,厥冷严重,不仅沉默还烦躁,不想进食且呕吐、胸胁胀满,这表明热邪未除且更深入,即论述中厥冷严重热邪也严重的证候。热邪深入不除,长时间留存于阴分,以后必然会便血,这里说的“几天”,就是连日的意思。
【集注】王肯堂说:如果还不想进食,适宜用干姜甘草汤。呕吐且胸胁烦闷胀满,是少阳经证候,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邪气侵犯少阳经的腑,所以呕吐且胸胁烦闷胀满。肝主藏血,所以之后必然会便血。
方有执说:热少厥微,说明邪气浅,所以手足不冷,仅指头寒。沉默,就是不说话。不想进食,是因为厥阴经的经脉夹着胃。烦躁说明体内有热,所以通过小便来判断。想进食,表明邪气已退,胃气恢复。厥冷且呕吐、胸胁烦闷胀满,是因为厥阴经的经脉夹胃、贯穿膈膜、分布于胁肋部。便血是因为阴寒邪气必然会趋向于下部孔窍。
林澜说:热厥,说指头寒;寒厥轻微的,说手足寒;严重的,说四肢逆冷。厥逆的轻重程度,应当仔细体会。
汪琥说:按此条论述,仲景没有给出治法。郭壅说:热邪不除且便血,可用犀角地黄汤。
伤寒病在第一、二天到第四、五天之间出现手足厥冷,必然会发热。前期发热的,后期必然会出现厥冷;厥冷程度严重的,发热程度也严重;厥冷程度轻微的,发热程度也轻微。这种厥冷应当用攻下之法,如果反而用发汗之法,必然会导致口腔黏膜破溃、红肿。
【注释】伤寒病一二日就出现厥冷,四五日仍厥冷不止,这是阴盛阳衰的寒厥,也就是脏厥。如果一二日厥冷,到四五日转为发热;或者一二日发热,到四五日出现厥冷,前厥后热,前热后厥,这是阴阳相互胜复的热厥,也就是阳厥。厥冷严重,发热也严重;厥冷轻微,发热也轻微,这种厥冷是应当攻下的热厥,不是应当温散的寒厥。如果误当作寒厥而用温散之法,会助长热邪上攻,必然导致口腔黏膜破溃、红肿。
【集注】成无己说:经典说:各种四肢逆冷的情况,不可攻下,到这里又说应当攻下,最应该仔细审慎。先贤说热厥时手足虽厥冷,但有时会温暖,手足虽逆冷,但手心、足心一定是暖的。戴元礼又通过指甲的冷暖、颜色红青来辨别厥证的寒热,都是极其谨慎的做法。
汪琥说:这条是传经的邪热,阳极似阴的证候。伤寒病在第一、二天到第四、五天之间出现厥冷,是说伤寒在一二日时本来发热,到四五日后出现厥冷,这是邪气传至厥阴经的表现。必然发热,是说病人四肢及体表虽厥冷,但体内一定发热。前期发热后期必然厥冷,是说明一二日为前期,四五日为后期,以表明热到极点必然会出现厥冷。阳邪深入潜伏,应当用苦寒药物攻下热邪,使阴气得以伸展,阴阳就会平衡,四肢和顺而不再厥冷。医术不精的医生看到厥冷,误认为是寒证,反而用辛温药物,辛温药物都有升散作用,会引热上行,必然导致口腔黏膜破溃、红肿,因为厥阴经的经脉环绕脸颊内侧、嘴唇内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