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这是承接上一条详细辨析,以说明症状。先出现厥冷,之后发热,下痢必然会自行停止。厥冷缓解、下利停止,如果热也消退,这是疾病将要痊愈。如果厥冷缓解、下利停止,但热不退,反而出汗,这是厥阴病从阳化热,邪气沿着本经的经脉向上,所以出现咽喉疼痛、喉痹。如果厥冷缓解、发热,但不出汗,下利不止,这是厥阴的邪热因为下利向下逼迫,损伤了脉中的血液,所以必然会出现大便脓血。出现大便脓血的,咽喉不会发生喉痹,这是说热邪向下导致下利,就不会再向上引发咽喉疼痛。由此可知,下利停止,出现喉痹,是说热邪向上引发咽喉疼痛,就不会再向下导致下利。
【集注】喻昌说:先厥冷后发热,下利停止,疾病就快要痊愈了。但反而出汗、咽喉疼痛,这是热邪有余,向上攻冲咽喉导致喉痹。已经发热,即使不出汗,因为阳气已经恢复,所以下利也必然会自行停止,如果下利不止,那么不出汗显然是邪气不能外出,热邪郁积在里,必然会出现大便脓血。出现大便脓血的,咽喉不会发生喉痹,这表明热邪在里就不在表,在下就不在上。
汪琥说:咽喉疼痛,这是热邪损伤了上焦气分。“痹”,是闭塞的意思。咽喉疼痛厉害,喉咙必然会闭塞不通,因为厥阴经环绕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不出汗、下利不止、出现大便脓血,这是热邪损伤了下焦血分,热邪向下灌注,就不会影响到上焦,所以说“其喉不痹”。
腹泻时脉象数,伴有轻微发热和出汗,可自行痊愈。若脉象又转为紧,说明病症尚未解除。
【注释】厥阴病导致的腹泻,脉象数,属于热泻。若发热轻微且出汗,表明邪气轻微,病情有好转趋势,腹泻必然会自行停止,所以能自愈。若脉象又呈现紧象,说明表邪仍然强盛,病症未能解除。
【集注】成无己说:腹泻属于阴证,脉数属于阳脉。阴证见到阳脉,患者生机较大,轻微发热且出汗,表明阳气得以通畅,腹泻必定会自行痊愈。各种紧脉主寒,若脉象又紧,说明寒邪仍然强盛,所以说病症未解。
沈明宗说:这几条论述的是手足厥冷并伴有腹泻、便脓血的情况。有时会出现实大、浮数、微弱、沉涩、弦紧、洪长等各种脉象,应当分辨脉象的虚、实、寒、热,以此判断疾病是将要痊愈还是尚未痊愈,这确实是洞察病情的精妙要旨。
腹泻伴有轻微发热和口渴,脉象虚弱,可自行痊愈。
【注释】厥阴病腹泻,若伴有大热且口渴,脉象强盛,是邪热俱盛的表现。现在腹泻伴有轻微发热和口渴,脉象虚弱,说明邪热已经衰退,所以可以自行痊愈。
【集注】方有执说:轻微发热,是阳气逐渐恢复;口渴,是体内燥热尚未恢复;脉象虚弱,是邪气衰退。说可自愈,意思是无需治疗。
程知说:腹泻以阳气恢复、邪气轻微为痊愈的表现,轻微发热且口渴,表明症状已转为阳症,脉象虚弱说明邪气已经衰退,所以不治疗也能自愈。若腹泻伴有大热、脉象强盛,那就是病情逆传的征兆了。
腹泻且脉象数又口渴,可自行痊愈。若病情不缓解,必然会出现大便脓血,因为体内有热。
【注释】这是承接上条,从不同角度阐述,以详细说明病情变化。腹泻且脉象数又口渴,表明体内有热。若身体无发热,说明邪气已经衰退,也可自行痊愈。若腹泻、脉象数且口渴,长时间不痊愈,即便身体无发热,也必然会出现大便脓血,因为体内热邪损伤了阴液。
【集注】方有执说:脉象数,与上条的轻微发热相互印证。
程应旄说:脉象数且口渴,表明阳能胜阴,所以也可自愈。若不痊愈,那么阴虚热邪侵入,正如经典所说,脉象数而不缓解,腹泻不止,必然会伴有热邪而出现大便脓血。
腹泻时,寸部脉象反而浮数,尺部脉象涩滞,必然会出现大便脓血。
【注释】厥阴热泻,寸部脉象本应沉数,现在寸部脉象反而浮数,说明热在表而不在里。尺部脉象涩滞,是因为表热不解,趁着腹泻进入体内,损伤阴分,热邪与瘀血互结,必然会出现大便脓血。
【集注】喻昌说:脉象呈现浮数,若是邪气回到表,尺部脉象也会有相应变化。现在尺部脉象涩滞,是热邪结聚在阴分,虽然寸部呈现阳脉,但最终阴分的邪热必然会趋向于下窍,从而出现大便脓血。
汪琥说:这一条是腹泻转变为便脓血的征兆。热泻出现数脉,不算反常,出现浮脉才是反常。此条论述中没有给出治法,应该用仲景的黄芩汤治疗。
腹泻时脉象沉弦,会出现里急后重的症状。脉象大,表明腹泻尚未停止;脉象微弱且数,表明腹泻将要自行停止,即便伴有发热,也不会有生命危险。
【注释】这是对上条腹泻便脓血相关症候脉象的详细说明。脉象沉,主病在里;脉象弦,主拘急。下重即里急后重。腹泻且脉象沉弦,所以会出现里急后重。凡是腹泻的证候,发热且脉象大,说明邪气强盛,腹泻尚未停止;脉象微弱且数,说明邪气衰退,腹泻将要自行停止,即便伴有发热,也不会危及生命。由此可知,痢疾患者脉象大且发高烧的,很难治疗会死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