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病刚刚痊愈,因日常生活中起居劳作,从而使疾病复发,这叫做劳复。勉强进食谷物等食物,导致疾病复发,这叫做食复。男女进行房事,病愈后自身因此再次发病,这叫做房劳复。男女进行房事,相互传染而发病,这叫做阴阳易,即男子将病传给原本未患病的女子,女子将病传给原本未患病的男子,就如同相互交换一样。这是因为患者刚刚病愈,残余的邪气潜伏在脏腑之中,尚未完全解除,所以一旦触犯相关禁忌就会导致疾病复发。学医之人在临床时,仔细审察患者的脉象和症状并详细辨别,那么治疗就自然不会出现失误。
大病痊愈之后,若是因劳复发病的,用枳实栀子豉汤治疗。如果有宿食积滞,就加入像围棋子大小的大黄五六枚。
【注释】大病痊愈之后,这里指的是伤寒病刚刚痊愈之后。劳复,指的是因起居劳作而使疾病复发,并非房劳复,适宜用枳实栀子豉汤进行治疗。盖上被子保暖,使身体微微出汗,疾病就能自愈,不利用它催吐,是因为热邪不在胸中而在经络。如果是因为过量进食而使疾病复发,这叫做食复,因为有宿食积滞,适宜用枳实栀子豉汤加上大黄攻下宿食。
【集注】成无己说:劳复会使热气浮越,用枳实栀子豉汤来解除。食复是因为胃中有宿食积聚,所以加入大黄来攻下。
王肯堂说:伤寒的邪气是从外部侵入,劳复的邪气是从内部引发。
枳实栀子鼓汤方
枳实(炙,三枚) 栀子(擘,十四枚) 豉(绵裹,一升)
以上三味药,用七升清浆水,先单独煮清浆水,煮到剩下四升时,放入枳实和栀子,继续煮到剩下二升,再加入豆豉,接着煮五六滚,然后去掉药渣,趁温热时分两次服用,盖上被子,让身体微微出汗。
【方解】这个药方,之所以用七升清浆水,先煮到剩下四升,是想让水煮熟后药性向下走,而不是让它向上涌引发呕吐。放入豆豉煮五六滚就去掉药渣,是要利用豆豉轻清且带腐秽的气味,使其能走向体表,这样更容易让人出汗。在治疗太阳经相关病症时,用这个方子催吐;在治疗劳复病症时,用这个方子发汗。张仲景用药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虽然药物相同,但煎药的方法不一样,所以应用的效果和目的也不同,从这里就可以类推其他类似的方剂运用。
【集解】方有执说:大的病邪刚刚消退,人体的气血才恢复虚弱状态,要是起居劳作,就会又产生余热。这时用苦寒的药物来发微微的汗,是因为劳伤导致的复热,和刚开始患病时的实热是不同的。方子中用七升清浆水,先煮到剩下四升,完全是为了让水煮熟后药性向下走,不至于向上涌引发呕吐,这和《伤寒论》太阳中篇里病后身体发热采用催吐的方法不一样,所以要盖上被子让身体微微出汗。
伤寒病痊愈后,又再次发热,用小柴胡汤治疗。如果脉象浮,就用发汗的方法来解表;如果脉象沉实,就用攻下的方法来除里实。
【注释】这一条承接上一条,详细说明了症状和脉象,以便区分不同的治疗方法。伤寒病已经好了,之后又再次发热,虽然有因劳累复发(劳复)和因饮食不当复发(食复)的区别,但必须分辨清楚,有的适合用和解的方法,有的适合用发汗的方法,有的适合用攻下的方法。如果脉象浮,说明有表证,应该用发汗来解除病症,这时就用枳实栀子豉汤来发汗;如果脉象沉,说明有里证,应该用攻下的方法来解除病症,这时就用枳实栀子豉汤加上大黄来攻下;如果既没有表证也没有里证,就应该用和解的方法,这时就用小柴胡汤来和解。根据病症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这样才符合治疗的原则。
【集注】方有执说:这是在表明病后如果不注意调理,导致疾病复发后的治疗大法。脉象浮,是又重新感染了外邪。脉象沉,是因为饮食没有节制。
魏荔彤说:大病之后不适合用大汗的方法,喻昌注释说用枳实栀豉汤来微微发汗,这种说法是对的。大病之后也不适合用大下的方法,喻昌注释说用枳实栀豉汤加上大黄来微微攻下,这种说法也是对的。然而,情况也不能完全用这两种来概括,总之在使用发汗或者攻下方法的时候,要时刻留意这是大病之后的情况,这样治疗复发的疾病,才不会对大病之后身体的恢复造成阻碍。
大病痊愈之后,从腰部以下出现水肿的情况,用牡蛎泽泻散来治疗。
【注释】伤寒病好了之后,如果从腰部以下出现肿胀,这是体内有水气,适合用牡蛎泽泻散,快速地驱逐水气,因为担心用药慢了,水邪就会变得强盛,一定会向上侵犯身体上部。
【集注】成无己说:大病痊愈之后,脾胃的气比较虚弱,没办法制约肾水,水就泛滥到了下焦,所以腰部以下就出现了水肿。《金匮要略》里说:腰部以下水肿,应该利小便,用牡蛎泽泻散,通过利小便来消散水邪就可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