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发热但不口渴,且恶寒的,这是典型的太阳经伤寒证。发热并且口渴,不恶寒的,这是阳明经的症状。现在太阳经病症刚出现,还没等寒邪化热传入阳明经,就已经出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症状,由此可知这不是太阳伤寒,而是太阳温病。这是因为那些生活优渥的人,冬天不能藏养肾精,而辛苦劳作的人,冬天易被寒邪所伤,体内阴气已经亏损,体表阳气被郁遏,全身经络早就形成温化的状态,所以到了春天,一旦遇到外邪,就会从体内引发病症。感受寒邪的,没有汗出,叫做温病,应当按照刘河间的方法使用水解散,根据表里症状来解表清里。水解散,就是天水六一散与防风通圣散的合剂。感受风邪的,会有汗出,叫做风温,应当在水解散中减去麻黄,加入桂枝,加倍使用石膏,使其微微出汗以调和营卫。如果过度发汗,就会助长体内蕴积的热邪,一定会使身体发热像被火灼烧一样。风温作为病症,是风邪在体表过于强盛,所以阴阳六脉都呈现浮象;热邪在胸内壅滞,所以会嗜睡,呼吸时发出鼾声。风邪损伤卫气,体表卫气不固,所以自汗出;强盛的热邪损伤正气,所以身体沉重困倦,声音低微,说话困难。如果误用攻下之法,就会进一步耗损阴液,导致津液枯竭,所以小便不利。太阳经腑气将要衰竭,所以眼睛直视。少阴经脏气不固,所以会遗尿。如果误用火疗,就是以火助火,阳气被熏灼,身体将要发黄,所以会微微发黄。病情严重的热极生风,所以如同惊痫发作,时常抽搐。轻微发黄后,病情加重颜色逐渐变黑,所以如同用火熏烤一样。温病、热病不恶寒,是因为表有热。口渴想喝水,是因为里有热。表热无寒,所以不适合用发汗之法;里热没有实邪,所以不适合用攻下之法。表里都热,更不适合用火疗。所谓“一逆”,就是指误用发汗、攻下、火疗其中一种治法;“再逆”,就是指发汗后又攻下,攻下后又用火疗。一次误治已经使阴液枯竭,还能拖延些时日;再次误治就会使阴液立刻消亡,所以说会加速死亡。伤寒,是人体受到冬季正常寒邪的侵袭。温病、热病,是人体受到春、夏、秋三季突然来袭的寒邪侵袭。不合时宜突然来袭的寒邪属于异常之气,因为它与当令的节气相结合而引发疾病。所以春天与风温之气结合,就以风温命名;夏天与暑热之气结合,就以暑热命名。世人通常把这些病统称为伤寒,又叫做时气。医生看到它们在六经中传变,表里症状都相似,所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温病、热病没有汗出的,适合用大青龙汤;有时无汗有时有汗的,适合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有汗出的,适合用桂枝汤合白虎汤。体内有热的,适合用防风通圣散。表实症,就加倍使用麻黄;里实证,就加倍使用大黄。根据病情的轻重、用药剂量的多少来解表清里,发病三日之前治疗,没有不痊愈的。如果外感邪气严重,体内阴液早就受损,经过发汗、攻下治疗后仍不痊愈的,就应当仔细审察表里症状,根据传变出现的病症进行治疗。这种治法只有在西北两地,四季都可以使用,并且往往随手就能取得疗效。如果是江淮一带气候比较温暖的地方,只有冬月初春可以使用。如果是春末秋前,即便脉象和症状都符合,应当使用麻黄汤、桂枝汤、青龙汤等方剂时,也一定要减轻剂量,根据症状变化斟酌用药,适可而止,千万不可过量,过量就会反而导致病情变逆。这就是《内经》所说的同病异治。
【集注】程知说:温病,热从体内产生,所以发热且口渴不恶寒。风温,是内外都有热,再加上自汗,所以有身体沉重、嗜睡等症状,有病情轻重和生死的分别。医生应当把有汗、无汗作为辨别的关键要点,也应当把能否发汗作为救治的微妙权衡。又说:张仲景的青龙汤、白虎汤非常神妙。领会这个用药的思路并加以推广,就可以应对各种病症而不会穷尽。大概温病适合在发散药物中着重加入清凉药物,风温则不能在清凉药物中大量加入发散药物。
程应旄说:太阳经病症刚开始的第一天,就出现发热且口渴,不恶寒的症状,是因为邪气早就蓄积在体内,这次外感于太阳经,只是疾病发作的开端而已。体内蓄积的热邪,本来就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大概从冬天不能藏养肾精而被寒邪所伤的时候,肾阴就已经亏损,一旦春天阳气发动,即便疾病还没有发作,而周身经络就已经充满阳盛阴虚之气。所说的到春天发作成为温病,大概从其初始阶段就已经种下病根了。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