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太阳经病症发热时,脉象应当是浮大的。如果脉象是沉细的,说明还兼有少阴经的病症。现在发热且脉象沉细,却称做痉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已经表现出痉病的症状,又出现沉细的脉象,就不能再用太阳经或少阴经伤寒的脉象来命名,而应当称为太阳经风湿痉病的脉象。由于风邪郁积在阳分,所以出现发热症状。湿邪凝聚在阴分,所以脉象沉细。这是承接上一条关于痉病出现沉细脉象的含义,并不是说只要太阳经病症发热、脉象沉细,就称做痉病。
【集注】方有执说:发热,表明太阳经的病症还未消除。脉沉,代表寒邪。脉细,代表湿邪。
程知说:脉象沉细,按照治疗原则应该救治里证,但痉病又是燥热的病症,所以《金匮要略》认为这种情况难治。意思是不能轻易等同于太阳经发热而脉象反而沉的情况。
张璐说:发热时,脉象应当是浮数的,现在反而沉细,可知风邪被湿气附着,所以身体虽然发热,但脉象不能呈现浮数,这是阳证出现阴脉,所以《金匮要略》指出这种情况难治。
程应旄说:痉病的症状有与其他病症相同的,也有独特的,本来就是依据其独特之处来命名。然而在太阳经的脉象上,痉病更是有独特而不同的表现,结合头面摇动、牙关紧闭、背部反张的症状,以及沉细的脉象,即使有太阳经发热等症状,也不会与伤寒混淆,这样才可以确定叫做痉病。
患有太阳经病症,发热无汗,反恶寒的,叫做刚痉。患有太阳经病症,发热汗出,不恶寒的,叫做柔痉。
【按语】“反恶寒”中的“反”字,是多余的文字。刚痉的症状本来就应该恶寒,不是“反”的意思。
【注释】痉病既然属于太阳经的病症,就应当按照太阳经的虚实证型来区分。所以说:太阳经病症,发热无汗、恶寒,属于实邪致病,叫做刚痉;发热汗出、不恶寒,属于虚邪致病,叫做柔痉。这是详细说明上两条关于痉病虚实的内容,并不是说只要太阳经病症出现发热无汗恶寒、汗出不恶寒,就称做刚痉、柔痉的病症。
【集注】程知说:太阳经病症,发热、无汗、恶寒,是伤寒;发热、汗出、恶风,是伤风;发热、汗出、不恶寒,是温热病。因为出现颈项强急,甚至背部反张的症状,所以不称做风寒病或温热病,而称做痉病。
张璐说:《金匮要略》中说:太阳经病症,无汗而且小便反而减少,气上冲胸,牙关紧闭不能言语,将要发作刚痉,用葛根汤主治。这就是阐明本条的意思,并补充其治疗方法。无汗且小便少,是因为太阳、阳明两条经脉的热邪,聚集在胸中,损伤了肺的清肃之气,导致内外不能通畅。又说:太阳经病症,各种症状具备,身体强直、拘急不舒,然而脉象反而沉迟,这就是痉病,用栝楼桂枝汤主治。这也是阐明本条的意思,并补充其治疗方法。各种症状具备,那么发热汗出等症状,《金匮要略》已经详细说明,就不必赘述了。
患太阳病,表现为项背拘紧不舒,无汗且怕风,应当用葛根汤进行治疗。
【注释】这里省略了其他症状和脉象,仅列举了痉病中颈项强急这一症状,来表明其治疗方法。太阳经的经脉,下行经过颈项,沿着肩部,挟于脊柱两侧;阳明经的经脉,循行经过喉咙,进入缺盆,贯穿横膈,向下至乳房内侧边缘。太阳经主人体后侧,前方与阳明经会合;阳明经主人体前侧,后方与太阳经会合。如今邪气壅滞在这两条经脉之中,所以出现拘紧不舒、难以屈伸的样子。一般太阳经病症的强急,不过是颈项强急;而这里痉病的强急,是俯仰受限,颈项连同胸背都拘紧强急。所以说“项背强几几”。无汗且怕风,这属于实邪致病,适宜用葛根汤来发汗解表。葛根汤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上麻黄和葛根,能同时解除太阳经和阳明经的邪气。
【集注】方有执说:“几几”,就如同短羽毛的鸟,行动时伸长脖子,呈现出“几几”的样子。这是用来形容病人颈项都患病,俯仰不能自如的样子。
出现太阳病,表现为项背拘紧不舒,反而有汗出且怕风的症状,应当用桂枝加葛根汤进行治疗。
【注释】出现太阳病,表现为项背拘紧不舒,无汗且怕风,这属于实邪致病。现在反而出现汗出且怕风的症状,这属于虚邪致病,适宜用桂枝加葛根汤,既能解除太阳经的风邪,又能使阳明经的汗液透出。
【集注】汪琥说:患太阳病,项背已经出现强急的症状,又呈现出“几几”然,颈部不能舒展,颈部的经脉属于阳明经,项背与颈部都“几几”然,这种情况本应无汗,现在反而汗出怕风。按照仲景的治法:太阳病,汗出怕风的,用桂枝汤治疗。现在因为出现“几几”然的症状,所以在桂枝汤中加入葛根,以兼祛阳明经的风邪。
桂枝加葛根汤方:
在桂枝汤方中,加入葛根三两,其余依照桂枝汤的煎服方法。
患太阳病,如果发汗太过,会因此导致痉病。
【注释】以上所论述的痉病,都是因外感风、寒、湿邪气而致病。如果患太阳病时发汗过多,津液大量流失,体表卫气不固,风邪乘虚侵入,从而引发痉病,这是由于体内正气虚弱所导致的,不能按照柔痉或刚痉的常规来论治,适宜用桂枝加附子汤,以固护体表、驱散风邪作为主要治疗方法。由此推论,凡是患病后出汗过多,或者新产后失血过多,而引发这种痉病症状的,都与此类似。
【集注】程应旄说:仅从这一点来推断,就可以知道这种病症多因津液和血液流失而得,因正气虚弱而导致寒邪内生,因正气虚弱而导致燥邪内生的情况也不少见。因为人体的阳气,柔和时能够滋养筋脉,发汗太多,就会损耗阳气,进而损伤经脉中的血液。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