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注】方有执说:微微发热是邪气减退,高热是邪气强盛,恶寒表明邪气尚在表,腹内疼痛表明邪气已经入里。脉象阴阳俱紧,出现吐利症状后,脉象仍然没有解除紧象,紧象消失后患者就会安宁,这是病情将要缓解的表现。如果脉象迟缓,到六七天时不想进食,这是疾病晚发,是水饮停聚的缘故,属于疾病尚未解除。如果饮食正常,就是病情将要缓解的表现。
脉象阴阳俱紧,出现吐利症状后,唯独脉象没有缓解;若紧象消失,人(此处“入”应为“人”,系传写错误)恢复安宁,这是病情将要缓解的表现。如果脉象迟缓,到六七天时不想进食,这是……
【按语】“紧去入安”的“入”字,应当是“人”字,“人安”指的是不再吐利,这必定是传抄书写的错误。“此为晚发,水停故也”这两句,与上下文义不连贯,应当是衍文。
【注释】这是在阐明脉象阴阳俱紧,表明内外寒邪都很严重,进而说明出现吐利后病情是否缓解的判断依据。吐利之后脉象仍然紧,说明邪气没有散尽,病情尚未缓解;紧象消失,脉象转为缓和,说明邪气已尽,人恢复安宁,病情将要缓解。如果紧象消失后脉象迟缓,到六七天时不想进食,这表明胃气尚未调和,疾病还没有解除;如果有食欲,说明胃气已经调和,即使脉象迟缓,也表示病情将要缓解。
【集注】成无己说:脉象阴阳俱紧,说明寒气在上下都很严重。出现吐利之后,紧脉不消失的,就是唯独脉象没有缓解,紧象消失人就安宁,这是病情将要缓解。
寸口脉象浮而大,浮表示正气虚弱,大表示邪气强盛。这种脉象出现在尺部,称为关;出现在寸部,称为格。出现关的情况,会导致小便不通;出现格的情况,会导致呕吐气逆。
【注释】平常诊脉是依据脉象的内外来判断关格,这里是依据脉象在寸部和尺部来判断关格。由此推论,凡是阴阳之气盛极都会引发关格之病,而不一定局限于脉象的内外或寸尺部位。寸口脉象浮而大,浮代表正气虚弱,大代表邪气强盛,若出现在尺部,表明阴邪强盛,关闭正气,使其不能宣通,这就叫做关,关会导致小便不通。若出现在寸部,表明阳邪强盛,格拒正气,使其不能运化,这就叫做格,格会导致呕吐气逆。
【集注】张锡驹说:浮大的脉象出现在尺部,就称为关阴,阴气不能施布运化,所以小便不通。浮大的脉象出现在寸部,就称为格阳,阳气不能宣通,所以呕吐气逆。
脉象浮而滑,浮代表阳,滑代表实,阳与实相互搏结,其脉行于脉外就会变得数且疾。卫气运行疾速,营气运行迟缓,营卫不能相互协调运行,所以说卫气失去正常的运行规律。浮、滑、数、疾的脉象,若见到发热无汗这类邪气有余的症状,脉象与症状相符,就属于可治之症;若见到发热汗出这类正气不足的症状,脉象与症状不相符,显然就难以治疗。
【注释】浮代表阳,滑代表实,阳与实相互搏结,那么运行在脉外的卫气,其脉象就会变得数且疾。卫气运行速度快,营气运行速度慢,营卫不能相互辅助而正常运行,所以说卫气失去了正常的运行规律。浮、滑、数、疾属于邪气有余的脉象,如果出现发热无汗这种邪气有余的症状,脉象与症状相契合,那么疾病是可以治疗的;但如果出现发热汗出这种正气不足的症状,脉象与症状不相符,很明显疾病就难以治疗。
【集注】成无己说:浮、滑、数、疾的脉象,出现发热汗出且症状缓解的,是邪气消退。如果症状不缓解,是正气虚脱,必定难以治疗。经典说:脉象阴阳都盛大,汗出而症状不缓解的,会死亡。
脉象浮而数,浮代表风邪,数代表虚邪。风邪会引发热,虚邪会引发寒,风与虚相互搏结,就会出现洒淅恶寒(即怕冷且伴有轻微颤抖)的症状。
【按语】“数为虚”中的“虚”字,应当是“热”字。“风为热,虚为寒”这两句应当是衍文。“风虚相抟”中的“虚”字,也应当是“热”字。
【注释】风寒之邪在表,脉象会呈现浮紧;风热之邪在表,脉象则呈现浮数。人体肌表受到风邪侵袭,所以会出现洒淅恶寒的症状。
各部脉象都浮数,应当出现发热且洒淅恶寒的症状,如果身体有疼痛之处,而饮食如常,这是体内蓄积有脓的表现。
【注释】“诸脉浮数”,指的是寸、关、尺六部脉象都呈现浮数。浮脉主风邪,数脉主热邪,风热之邪在表遏郁,就应当出现发热且洒淅恶寒的症状。如果身体有隐痛之处,而饮食如常,这不是表邪的脉象表现,而是体内有痈肿且蓄积有脓的脉象特征,由此可知,浮数的脉象,不能一概认为只是风热之邪所致。
【集注】王肯堂说:人体如果有焮肿、疼痛之处,一般自己不会察觉不到,这里所说的情况,必定是内痈,所以说“蓄积有脓”。像胃脘痈、肺痈、肠痈等,各自都有辨别方法。而胃痈的脉象,人迎脉反而强盛,常常会被误诊为伤寒,所以应当仔细诊察。
程应旄说:脉象和症状类似伤寒,如果不结合“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这些症状进行斟酌判断,而错误地使用辛温发散之药,会助长阳热;否则错误地使用寒凉药物清热,会遏阻邪气,危害很大。
张璐说:如果有焮肿,是热邪壅滞经络;如果没有肿的地方,邪气必定留滞在脏腑,无论内外都会引发痈脓。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