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上篇存疑
疾病在阳分,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来解除病症,却反而用冷水喷洒或浇灌患者。这样一来,体内的热邪被水遏制而无法散去,患者更加烦躁,皮肤上起了像粟米一样的小颗粒。患者心里想要喝水,但实际上却并不口渴,这种情况要服用文蛤散。如果服用后病症没有好转,就给予五苓散。身体发热、皮肤起粟粒的症状没有解除,患者想要拉过衣服来覆盖自己,如果再用水喷洒或洗浴,就会使热邪更加被遏制而不能散发出来,本应出汗却不能出汗,就会导致烦躁。假如已经出汗了,之后出现腹部疼痛,就给予三两芍药,依照上面的方法。
太阳下篇存疑
患太阳病,才第二天就反而出现烦躁,医生却反而用熨背的方法治疗,致使患者大量出汗,于是表邪化热入里,传入胃腑,胃中津液枯竭,就会出现躁扰烦乱,必然会发生谵语。过了十多天,如果出现身体振颤发抖,并且自行下利的,这是病将要解除的表现。之所以会出现从腰以下没有汗,想要小便却解不出,反而呕吐,想要解小便却又解不出,脚下怕风,大便坚硬,按常理小便应当频数,现在反而不多且次数也不频繁,等到大便解出之后,头部突然疼痛,这时患者足心必然发热,这是因为水谷之气能够向下流通的缘故。
经过泻下治疗之后,又使用发汗的方法,导致患者白天烦躁不能入睡,夜晚却安静,不呕吐,不口渴,没有表证,脉象沉而微弱,身体没有很高的热度,这种情况用干姜附子汤主治。
经过发汗或者泻下之后,疾病仍然没有解除,出现烦躁的症状,这种情况用茯苓四逆汤主治。
患伤寒病,出现腹部胀满、谵语,寸口部位的脉象浮而紧,这是肝脏之气乘犯脾脏,叫做“纵”,应当针刺期门穴。
患伤寒病,发热,怕冷,口渴严重想要饮水,这样腹部必然胀满,若出现自汗出,小便通利,那么疾病就将要解除,这是肝脏之气乘犯肺脏,叫做“横”,应当针刺期门穴。
阳明篇存疑
病人既没有表证(如恶寒、发热、头痛等典型表证表现),也没有里证(如腹满、腹痛、便秘等典型里证症状),却发热持续七八日,即便脉象呈现浮数,此时也可采用攻下之法。假如已经用攻下之法后,脉象数象仍未解除,且热邪与体内其他病理因素相合,就会出现消食易饥的症状,到六七日时出现不大便的情况,这表明体内有瘀血,适宜用抵当汤治疗。如果脉象数象未解除,且腹泻下利不止,那么必然是热邪逼迫肠道,进而导致便脓血的症状。
脉象呈现浮而芤的特点,浮脉主阳,芤脉主阴,浮脉与芤脉同时出现,表明胃气亢盛而生热,致使阳热亢盛而阴液亏虚,阳热之邪独盛而阴液将绝。
患阳明病,反而没有汗出,然而小便通利,病至二三日时,出现呕吐且咳嗽,手足厥冷的情况,必然会有头痛的痛苦。如果不咳嗽、不呕吐,手足也不厥冷,那么头部就不会疼痛。
患阳明病,仅出现头目眩晕,不恶寒,所以能够进食且伴有咳嗽,这样的病人咽部必然疼痛。如果不咳嗽,那么咽部就不会疼痛。
少阴篇存疑
得了少阴病,有呕吐、腹泻的症状,手脚冰凉,烦躁得像要难受至死,这种情况用吴茱萸汤治疗。
坏病篇存疑
患伤寒病,脉象浮,自汗出,小便频数,心里烦躁,轻微怕冷,两脚拘挛抽搐,此时医生反而用桂枝汤来解表,这是错误的治法。服药后就会出现手足厥冷。伴有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呕吐上逆等症状,这时应给予甘草干姜汤,来恢复其阳气。如果手足厥冷恢复,足部转温,再给予芍药甘草汤,其拘挛的脚就能伸展;如果出现胃气不和,谵语的情况,可少量给予调胃承气汤;如果再次发汗,又用烧针的方法,就应当用四逆汤治疗。
有人问:症状类似阳旦汤证,按照阳旦汤的治法治疗,病情却反而加重,出现手足厥冷,咽喉干燥,两小腿拘挛抽搐且谵语。老师说,半夜时手足应当转温,两脚应当伸展,后来果然如老师所说,怎么知道会这样呢?回答说:寸口脉象浮而大,浮主风邪,大主正气虚弱,风邪会产生轻微发热,正气虚弱就会使两小腿拘挛。病症表现类似桂枝汤症,于是在方中加入附子,又增加桂枝用量使汗出,附子虽能温经,但这样会导致阳气耗散。出现手足厥冷,咽喉干燥,烦躁,阳明有热邪内结,谵语烦乱等症状,再服用甘草干姜汤,半夜阳气恢复,两足应当转热,小腿还稍有拘挛,再给予芍药甘草汤,这样小腿就能伸展,用承气汤使大便微溏,就能制止谵语,所以知道病可以痊愈。
伤寒六七天,经过剧烈泻下之后,寸部脉象沉而迟缓,手足厥冷,尺部脉象摸不到,咽喉不适,咯吐脓血,泄泻下利不止,这种情况难以治疗,用麻黄升麻汤主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