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病,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并不厥冷,反而发热的,不会死亡。若脉象摸不到,可艾灸少阴经穴位七壮。
【按语】艾灸少阴经穴位七壮,仲景没有说明具体艾灸哪个穴位。常器之认为:应当艾灸少阴经的太溪穴,左右各一,共二穴。经典记载:肾经的原穴出于太溪,该穴位在内踝后方,跟骨内侧动脉搏动处的凹陷中。
少阴病,出现下利,大便带脓血的情况,可以针刺治疗。
【按语】可以针刺,但仲景没有说明针刺哪些穴位。常器之说:可以针刺足少阴经的幽门穴、交信穴。郭雍说:可以艾灸。考证幽门穴,有两个,在鸠尾穴下一寸,巨阙穴旁开各五分的凹陷处,可治疗泻利脓血,针刺五分深,艾灸五壮。交信穴也有两个,在内踝尖上二寸,足少阴经之前、足太阴经之后的筋骨之间,可治疗泻利赤白,针刺四分深,留针五呼,艾灸三壮。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少阴病,下利,脉象微涩,伴有呕吐且出汗,必定频繁想要解大便,但大便反而很少,应当温其上部,用艾灸治疗。
【按语】用艾灸治疗,但仲景没有说明应当艾灸哪个穴位。常器之说:艾灸太冲穴。郭雍说:艾灸太溪穴。这两个穴位都不主治呕吐且出汗、里急下利的症状,只有幽门穴主治干呕呕吐、里急下利,所以也应当艾灸幽门穴为好。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