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注】程林说:全身疼痛、发热,表明风湿之邪在体表。日晡,就是申时。阳明经在申酉戌时气旺,土厌恶湿气,如今被风湿侵犯,在阳明经气旺之时,正邪相互交争,所以症状反而加剧。汗也属于湿的范畴,有的是出汗时吹风而形成风湿,有的是劳伤出汗后进入冷水而形成风湿。
魏荔彤说:痉病若无风邪就不会形成,即便有寒邪,也是依附于风邪;湿痹若无寒邪就不会发作,即便有风邪,也是依附于寒邪,这是一定的道理。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掉结节,半两,用开水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枚,去掉皮和尖,炒。)
将以上药物锉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四钱,加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掉药渣,温服,服药后有微微出汗,注意避风。
患有风湿之症,脉象浮,身体沉重,出汗且怕风的,用防己黄芪汤主治。
【注释】脉象浮,表明有风邪。身体沉重,表明有湿邪。寒湿之症脉象沉,风湿之症脉象浮。如果脉象浮且不出汗怕风,这属于实邪,可给予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发汗解表。脉象浮且出汗怕风的,属于虚邪,所以用防己、白术去除湿气,黄芪、甘草固护肌表,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集注】赵良说:此病症中风湿之邪都从体表侵入,病在体表,所以脉象浮且出汗。凡是身体沉重,有因肌肉痿软而沉重的,有因骨骼痿软而沉重的,这里的身体沉重,是风湿之邪在皮毛体表,所以不疼痛。卫气虚弱,湿邪附着而导致身体沉重,所以用黄芪充实卫气,甘草辅助黄芪,防己去除湿气,白术辅助防己。然而对于风湿两种邪气,为何唯独没有驱散风邪的药物呢?因为出汗多,可知风邪已不会停留,只是因为表虚风邪在体表出入,因此才怕风。只要充实卫气,正气强盛风邪自然会退去,这就是不治而治的道理。
尤怡说:风湿之邪在体表,按照治法应当通过发汗来解除,然而汗不能正常发出却自行出汗,表明体表尚未解除病症但正气已虚弱,单纯的发汗治法就不能遵循了。所以不用麻黄从皮毛体表发散邪气,而用防己将邪气从肌肤内里驱逐出去。服药后感觉像虫子在皮肤中爬行,以及腰以下像冰一样凉,都是湿气下行的征兆。然而如果没有黄芪、白术、甘草,怎么能使卫阳重新振作,从而驱使湿气下行呢。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掉芦头)
将以上药物锉成麻豆大小,每次取五钱匕,加入生姜四片,大枣一枚,加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掉药渣,温服,过一段时间后再服。
如果气喘,加麻黄(半两)。胃中不调和,加芍药(三分)。气上冲,加桂枝(三分)。下焦有陈寒,加细辛(三分)。
服药后应当感觉像虫子在皮肤中爬行,腰以下像冰一样凉,然后坐在被子上,再用一条被子裹住腰以下部位,使身体微微出汗病就会痊愈。
风湿相互搏结,全身都疼痛,按照治法应当通过出汗来解除病症。恰逢天阴雨连绵不止,医生说这种情况可以发汗,发汗后病症却没有痊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发汗时,如果汗出得很多,那么只是风邪去除了,湿气仍然存在,所以病症没有痊愈。如果治疗风湿病症,发汗时只是微微有出汗的感觉,那么风湿之邪都会去除。
【注释】风湿相互搏结,全身疼痛,按照治法应当通过发汗来解除病症,但发汗也要把握合适的度。恰逢阴雨连绵、湿气旺盛的时候,如果发汗使汗出得很多,病症也不能痊愈,因为风邪去除了,湿气还在,所以不痊愈。然而治疗风湿病症,一定要等到天气晴朗时发汗,使身体微微有出汗的感觉,那么风湿之邪都会去除,病症就会痊愈。
【集注】徐彬说:这里是说风湿病症应当通过发汗来解除,但不能过度。风湿相互搏结导致疼痛,原本应当通过发汗来解除,恰逢天阴雨时,湿气更重,此时发汗无疑是正确的。但病症不痊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风性急骤可以迅速驱逐,湿性黏滞应当慢慢解除,汗出得很多就过于急骤,风邪去除了而湿气没有去除,所以不痊愈。如果发汗微微,那么出汗缓慢,缓慢则风湿之邪都会去除。由此可见,湿气在人体内黏滞难以去除,急骤发汗尚且不行,更何况急骤攻下呢。所以前面章节说攻下会导致死亡,这里只说不痊愈,表明用药方法不当,但与误用攻下不同。
伤寒病已经八九天,风湿相互搏结,身体疼痛烦闷,不能自行翻身转侧,不呕吐,不口渴,脉象浮虚而涩的,用桂枝附子汤主治。如果大便坚硬,小便正常,就用去桂枝加白术汤主治。
【注释】这是承接上一条内容,详细阐述脉象和症状,以明确治疗方法。说的是这种风湿病症,虽然是在伤寒病八九天后出现,但不呕吐、不口渴,表明没有伤寒里证的症状。脉象浮虚而涩,表明没有伤寒表证的脉象。脉象浮虚,是表虚有风邪。涩脉,主湿邪。身体烦闷疼痛,是风邪所致。不能翻身转侧,是湿邪所致。这是风湿相互搏结导致的身体疼痛,并非伤寒的骨节疼痛。用桂枝附子汤,温散风湿之邪,从体表解除病症。如果脉象浮实,那么又应当用麻黄加术汤,大力发散风湿之邪。如果患者有上述症状,即便大便坚硬,小便正常,也不考虑攻下,因为这不是邪热入里导致的坚硬,而是风燥湿去导致的坚硬。所以仍然用桂枝附子汤。去掉桂枝,是因为大便坚硬,小便正常,不想再发汗而损耗津液。加白术,是因为身体沉重,湿气在肌肉,用白术辅助附子驱逐皮中的水气。
【集注】程林说:风邪过盛,就会身体烦闷疼痛,湿邪过盛,就会身体难以转侧。风湿在营卫之间相互搏结,不涉及内里,所以不呕吐、不口渴。脉象浮主风邪,涩主湿邪,因为脉象近乎虚象,所以用桂枝附子汤,温通经络以驱散风湿。小便正常,大便必然坚硬,桂枝接近解肌之效,担心会大量出汗,所以去掉桂枝;白术能够去除肌肉中的湿气,不会影响内里,所以加上白术。凡是方剂后面出现像虫子爬行、像醉酒、像头目昏蒙等症状,都是药物发挥作用的表现。
周扬俊说:伤寒病到八九天,时间也够久了。既不传经,又不传入脏腑,是因为风湿之邪相持的缘故。所表现出的外在症状烦闷疼痛,是风邪所致。不能转侧,是湿邪所致。不呕吐、不口渴,表明没有里证。其脉象浮虚而涩,正好与病症相应。然后可知风湿之邪在肌肉而不在筋节,所以用桂枝解表。不发热是因为阳气素来虚弱,所以用附子驱逐湿气,两者相互配合,邪气自然不能留存。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掉外皮) 附子(三枚,炮炙,去掉外皮,切成八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片) 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